零售行业何去何从

零售行业一直是我关注的对象,一来出身于美妆行业,二来对消费者行为感到好奇。面对铺天盖地的消费者画像,哪一种是准确的,哪一种是可以切入利用的,都是我们需要思考的。零售行业之所以受到关注,首先是因为属于大众消费,是刚需,在逆全球化、内外双循环的经济形势下,拉动国内消费成为必然。那我们需求端是什么样,供给端和媒介又该如何配合呢?

需求端:消费者画像

当一个创业品牌决定要进入市场的时候,它首先要考虑卖什么产品,卖给谁,怎么卖。卖什么产品、卖给谁都是由消费者来决定的,而怎么去决定呢?那就要先看看用户的人口基数,购物偏好。
1.城市
有一个说法,一个人的发展可以看作五位数,万位是国家的发展,千位是城市的发展,百位是行业的发展,十位是公司的发展,个位是个人的努力。所以说选择是多么重要。中国的城市发展逐步向经济圈聚拢,长三角,珠港澳大湾区,成渝经济圈......这些经济圈吸收了数不清的人才,多数人都会选择在这里创业。但是对于消费品来说,三四线城市的购买力并不差,一来经济的发展,二来北上广的钱流入三四线城市,三来房贷压力小,更乐于消费。所以,零售行业创业的时候,打入三四线城市也不失为一个好的选择。
2.人口及消费习惯
7普的公布也未能打消大家对老龄化的担忧,随着老龄化的加剧,中国的银发族和Z世代都将成为拉动消费的两大人群,银发族由于早年间的房地产红利,大多积累了好几套房子,他们的人群特性是:有钱(有房子,有养老金),不舍得花钱(打车、网上买菜等消费习惯难以培养),但是对医疗健康、子女花费、社交、旅行是舍得花钱的。而Z世代的特征是:发展个性,消费升级,愿意为个性买单(cosplay, 偶像等小众文化)

供给端:柔性生产

从场景式消费再到价值消费,对消费趋势的洞察是零售行业最具挑战性的任务,因为消费者的偏好善变,中国的消费者基本上没有什么忠诚度,当下流行什么就去买什么,很难有固定在某个品牌持续购买的行为(从中国很难有消费型的百年老店就可以看出),所以这对商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商家需要不断改变以适应消费者的变化。这就提出了柔性生产,柔性生产属于拉动式生产,即:JIT,平台/商家实时关注消费者行为,将消费者需求(定制化需求)反馈到生产端,再小批量多品类生产,这其中要解决的就是成本问题,大批量可以做到规模化生产,而小批量定制势必拉高成本,而这部分外溢的成本顾客是否愿意买单?希望3D打印技术能够更加成熟,供应链端改革能够更加适应市场需求。

媒介:占领消费者心智

《思考,快与慢》这本书中介绍,人有两个系统,第一系统负责直觉思维,第二系统负责思考,第一系统反应快,不耗能,第二系统需要学习,更加耗能。人们往往倾向于使用第一系统。广告商则可以使用人类这个弱点来进行品牌传播。一家企业率先进入某个市场,即便产品销售的很好,客户评价很高,但也极有可能被后来者以价格战、广告等方式挤出市场,究其原因就是未在该领域全面占领消费者的心智。
怎么占领消费者心智呢?答案就是高频度重复,对消费者进行饱和攻击,心理学验证,人对初次见到的品牌往往有警惕心理,但见的多了产生熟悉感之后往往就会选择该品牌。我们耳熟能详的广告莫不是投放在各个领域,无论是社交媒体(微博,微信公众号),线下门店疯狂扩张,还是电视电梯,品牌出现在人们生活中的频率越高,广告词越直击人心,人们就越有可能记住它。一旦记住,产生固定的印象,就很难再改变。比如“送礼就送脑白金”,“累了困了喝红牛”“农夫山泉,有点甜”,零售行业最可靠的护城河也许就是消费中的心智,无论投放媒介怎么改变,达到占领消费中心智的目的即可。

零售行业固然多变,但多变也往往容易催生出机会,比如拼多多,比如pop mart,比如喜茶, 比如元气森林,零售行业容易出爆品(即便爆品生命周期不长,但赚够钱离场也未尝不可),没有人知道下一个爆品又会出现在什么领域,以何种方式出现。
与其观望,不如尝试。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