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讲述的是一个叛逆,迷失自我的数学天才威尔在教授蓝勃、心理学家桑恩的帮助下,打开心扉,找到了自己的人生方向的故事。从教育目的来看,成人比成才更重要。威尔在解开心结之后,才真正敢于面对自己,让他成为他自己,才能最大的发挥他的主动性和潜力,去思考自己想要的人生,结束自己漫无目的,得过且过的生活。数学教授的初衷是很好的,为了帮助他,为了全人类的数学事业,但是他把自己对数学的热望强加在威尔身上,陷入揠苗助长的心理。会适得其反。
从教育心理学来看,桑恩很好的践行了罗杰斯的人本主义。威尔被父母抛弃的经验与他的自我之间产生了冲突,他运用防御机制对经验进行加工,否认或者歪曲了他的身世,否认受过的伤害,从而在意识水平上达到与自我一致。然而这种被抛弃的经验已经内化为他自我,他把这种经验当成他自我的一部分,他认为他始终会被抛弃。所以他不敢袒露真正的自己。桑恩为了除掉威尔的这种心理障碍,首先在整个心理治疗过程中以威尔为中心,找回属于他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模式,他不断追问威尔“你真正想做的是什么?”“什么是你真正想要的”。用罗杰斯的话说就是让威尔“变回自己”“从面具后面走出来”,也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个人机智。人本主义的实质就是让人领悟自己的本性。而且人无完人,也许一开始我们会羡慕威尔这样的奇才,羡慕他的绝顶聪明。但我们忽视了他一直埋没在社会最底层,幸得伯乐才有最后的结局,我们也看到了,在高智商的背后有难解的心理障碍。威尔喜欢的女孩,是个继承了巨大财富的女孩,她很有钱,去完麻省理工又可以去加州学习。但实际,她渴望逝去的亲情,她宁愿不要一份遗产,只要父母多活几天。她勤奋用功,但学业上却很吃力。她爱上威尔,不在乎威尔背景身世,爱的只是他这个人,这样纯粹的爱情在世俗社会是股清流。再说教授,即使获得“数学界的诺贝尔奖”,还是解不出威尔可以轻松解决的数学难题。桑恩为别人做心理辅导,但自己却走不出亡妻之痛。可以说这部电影在人物刻画上立体丰富,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我们每个人的映射,以上就是我在观看完电影的全部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