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尖的成长课》
作者:德应
序言:墨痕里的困局
九月的风裹着明德中学香樟树的碎影,斜斜撞进高二(3)班的窗。林墨的指尖捏着铅笔,在草稿纸上反复画着同一条辅助线——那道数学压轴题的图形已经被橡皮擦得发毛,可他的思路像被无形的框子困住,翻来覆去只有老师上周反复强调的“模板解法”。
“又卡壳了?”同桌苏晴晴的练习册推过来,上面的解题步骤写得像印刷体,连每个等号的倾斜角度都近乎一致。林墨瞥了眼自己的草稿纸,字迹随着焦虑变得越来越潦草:“林”字的右半部分歪向纸边,“墨”字的“土”被挤得缩成一团,连数字“3”都写得带着急躁的弯钩,像是要冲破纸面的束缚。
“你写的字,比题目还乱。”苏晴晴的话像一片羽毛,轻轻落在林墨心里最乱的地方。他下意识地把草稿纸往抽屉里塞——他一直知道自己的字不好看,却从没细想过,那些潦草的笔画里,藏着的是他对“标准答案”的抗拒,对“自我能力”的怀疑,还有对“未来”的迷茫。
下课铃响时,公告栏前的人群熙熙攘攘。林墨被一张泛黄的海报吸引,毛笔写的“笔迹心理社”四个字力透纸背,右下角一行小字像一道光:“以笔为镜,照见成长——马良”。他摸了摸口袋里那支用了两年的钢笔,笔杆上的漆已经磨掉一块,就像他此刻混乱的思绪。
鬼使神差地,林墨在报名表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林墨”两个字落在纸上时,他刻意想写得工整些,可笔尖还是不受控制地在“墨”字的“土”上顿了一下,留下一个深深的墨点——那是他第一次意识到,或许从笔尖开始,他能找到解开困局的钥匙。
香樟树的叶子在风里沙沙作响,像是在为这场即将开始的“笔迹修行”,写下第一行温柔的注脚。
第一章 被“模板”困住的少年
秋日的阳光斜斜地穿过明德中学高二(3)班的窗棂,在林墨的练习册上投下跳跃的光斑。他盯着数学卷子上最后一道大题,铅笔在草稿纸上反复画着同一个辅助线,橡皮屑堆成了小小的山丘。
“还是没做出来?”同桌兼“班神”苏晴晴的声音带着几分关切,她的练习册已经写得满满当当,每道题的步骤都像印刷体一样工整。
林墨烦躁地抓了抓头发,把草稿纸揉成一团:“晴晴,你说我是不是太笨了?老师讲的‘模板’我都背了,可一到做题就卡壳……”他的字迹在练习册上龙飞凤舞,尤其是遇到难题时,笔画更是急躁得像是要冲破纸面。
苏晴晴凑近看了看他的草稿纸:“林墨,你看你的字,一着急就写得特别潦草,连你自己都快认不清了吧?其实解题和写字一样,得先静下心来。”
这句话像一根细针,轻轻刺破了林墨心里的那层茧。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自己的练习册——是啊,他的字迹总是随着情绪起伏:开心时写得舒展,焦虑时就变得拥挤潦草。可他从未想过,这潦草的笔迹背后,藏着的是他对“标准答案”的抗拒,和对“自我表达”的迷茫。
这天下午,学校的“兴趣社团招新”海报贴满了公告栏。林墨在人群中被一张古色古香的海报吸引——“笔迹心理社:以笔为镜,照见成长”。海报右下角有一行小字:“指导老师:马良”。
“笔迹还能心理?”林墨嘟囔着,鬼使神差地在报名表上写下了自己的名字。他的名字“林墨”两个字,在报名表上写得格外用力,墨点都沁到了纸的背面。
第二章 笔迹社的“怪老头”
笔迹社的活动室在学校最角落的一栋老楼里,推开吱呀作响的木门,一股旧书和墨香混合的味道扑面而来。房间中央摆着一张巨大的实木桌,上面铺着半旧的宣纸,几只狼毫笔插在笔洗里,旁边还放着一沓厚厚的《笔迹心理学入门》。
一个头发花白、戴着老花镜的老人正背对着门,在宣纸上挥毫泼墨。他写的是“静”字,笔画沉稳,结构匀称,尤其是最后一笔竖钩,力透纸背。
“马老师?”林墨试探着问。
老人转过身,镜片后的眼睛亮得惊人:“你就是林墨吧?来,坐。”他指了指桌子对面的椅子,“先写几个字我看看。”
林墨有些拘谨地拿起笔,在宣纸上写下自己的名字。他刻意想写得工整些,可“林”字的右半部分还是忍不住写得有些倾斜,“墨”字的下半部分则显得有些拥挤。
马良老师推了推眼镜,仔细端详着:“林墨,你看你的‘林’字,左边的‘木’舒展,右边的‘木’却向内收,说明你一方面渴望表达,另一方面又害怕过于突出;‘墨’字的‘土’写得局促,是因为你对自己的‘内在价值’不够确定啊。”
林墨愣住了,这个素未谋面的老人,竟然从几个字里就看出了他的心思。
“写字和做人一样,”马良老师慢悠悠地说,“笔锋是你的性格,结构是你的认知,墨色是你的情绪。你数学题做不出来,不是因为笨,是因为你的‘思维’被‘模板’框住了,就像你写字时总想着‘要写得工整’,反而失去了自己的节奏。”
第三章 第一堂“笔迹修行课”
马良老师的第一堂社团课,没有讲理论,而是让大家“自由书写”。
“随便写什么,日记、诗歌、甚至是吐槽,”马良老师笑着说,“但有个要求:别想着‘要写好’,就跟着自己的感觉走。”
林墨拿起笔,犹豫了一下,在宣纸上写下:“为什么我总是做不好数学题?是不是我真的很笨……”他越写越投入,笔尖的墨水随着情绪的波动时浓时淡,“林”字的右半部分又开始倾斜,“墨”字的“土”依旧局促。
写完后,马良老师把他的字铺在桌上,指着“笨”字说:“你看这个‘笨’字,下面的‘本’写得很扎实,说明你其实有很好的基础;但上面的‘竹’字头写得有些飘,是因为你对自己的怀疑让你‘根基不稳’。”
他又拿出苏晴晴的字——她也被林墨拉来参加社团了——她的字工整秀丽,每个字都像精心雕琢的小楷。“晴晴的字很漂亮,但太追求完美了,”马良老师说,“就像她做题,每一步都要和‘模板’一模一样,虽然正确率高,但少了点‘灵光一现’的创造力。”
林墨若有所思。他想起自己做数学题时,总想着“老师是怎么讲的”,却很少问自己“我能不能换种方法”。就像写字时,总想着“要写得工整”,却忘了字是用来表达的,不是用来“考试”的。
第四章 字距里的“社交距离”
社团课的第二个主题是“人际关系”。马良老师让大家写一段话,描述自己最好的朋友。
林墨写的是他和发小阿凯的故事,字与字之间的距离忽宽忽窄,尤其是写到“阿凯搬家了”时,字距明显变宽,笔画也有些僵硬。
“你和阿凯的关系,是不是最近有些疏远?”马良老师一针见血。
林墨惊讶地点头:“阿凯去了别的城市上学,我们联系越来越少……我总觉得,我们之间好像隔着什么。”
“你看你的字距,”马良老师指着那些忽宽忽窄的地方,“宽的地方是你觉得‘距离远了’,窄的地方是你‘渴望靠近’。其实人际关系就像字距,太近了会拥挤,太远了会疏离,需要找到一个‘舒服的间距’。”
他又让林墨给阿凯写一封信,特意提醒他:“试着把字距调整得均匀一些,就像你希望你们的关系一样,不挤不疏。”
林墨拿着信纸,心里有些忐忑。他写下对阿凯的思念,写下学校的趣事,字距果然比之前均匀了许多。写完后,他拍了张照片发给阿凯,附带一句:“想你了,有空视频吗?”
第二天,阿凯的视频电话打了过来,屏幕那头的他笑着说:“林墨,你写的信我收到了(虽然字还是那么潦草),但我看懂了你的意思。周末视频!”
林墨看着手机屏幕,心里暖暖的。他没想到,调整字距这样一个小小的举动,竟然真的能拉近心里的距离。
第五章 慢写的“节奏魔法”
期中考试的成绩下来了,林墨的数学还是卡在及格线上,他又开始焦虑了。社团课上,他的字写得飞快,连笔越来越多,有些字都快认不清了。
“又焦虑了?”马良老师递给他一张格子纸,“试试‘慢写’,每个字占一个格子,一笔一划地写。”
林墨拿着笔,感觉浑身不自在。他习惯了快速书写,慢下来让他觉得“浪费时间”。但他还是照着做了,写下“我可以慢慢进步”几个字,每个字都写在格子中央,笔画清晰。
“感觉怎么样?”马良老师问。
“有点……奇怪,”林墨实话实说,“但写完后,好像没那么着急了。”
“这就是‘慢写’的魔法,”马良老师微笑着,“当你刻意放慢写字的速度,你的大脑也会跟着‘慢下来’,焦虑就像被墨汁晕开的水,慢慢沉淀了。”
从那天起,林墨开始每天练习“慢写”。他会选一句简单的话,比如“今天的阳光很好”,一笔一划地写在格子纸上。刚开始很煎熬,他总忍不住想加快速度,但渐渐地,他发现自己能在“慢”中找到专注的感觉。
这种感觉也延伸到了做数学题上。他不再追求“必须马上解出来”,而是像“慢写”一样,先读题,再分析,一步一步来。有一次,他用了一种和“模板”完全不同的方法解出了一道难题,连数学老师都在课堂上表扬了他。
他兴奋地把这个消息写在练习册上,字迹虽然依旧有自己的风格,但笔画间多了几分从容和笃定。
第六章 力量感的“自我认同”
林墨的数学成绩慢慢有了起色,但他对自己的“价值感”还是有些不确定。他总觉得,自己只是“运气好”,不是“真的会了”。
马良老师注意到他最近的字迹有些“轻飘”,尤其是写到“我”字时,笔画总是不够有力。“来,试试写‘强’‘信’‘立’这几个字,”马良老师递给他一支稍重的笔,“注意落笔的力度,要让纸留下轻微的压痕。”
林墨拿起笔,深吸一口气,在宣纸上写下“强”字。他刻意加重了落笔的力度,竖画写得笔直有力,顿笔处清晰可见。写完后,他看着那个充满“力量感”的“强”字,心里竟然也涌起一股莫名的力量。
“感觉怎么样?”马良老师问。
“好像……腰杆都挺直了一些。”林墨开玩笑地说,脸上却带着认真的神色。
从那天起,林墨开始有意识地在书写中“加力”。他会在笔记本的扉页写下“我可以”三个字,每个字都写得格外有力。这种“力量感”也渐渐渗透到他的生活中——他开始主动报名参加数学竞赛,虽然心里还是有些忐忑,但他告诉自己:“我有能力做到。”
竞赛结果出来时,他获得了市级二等奖。拿到证书的那一刻,他忍不住在证书的角落写下“我可以”三个字,笔尖的力度让墨色在纸上留下了浅浅的痕迹,也在他心里刻下了“自我认同”的印记。
第七章 情绪的“笔墨宣泄”
青春期的情绪总是来得又快又猛。有一次,林墨因为和父母在“选科”问题上产生了激烈的争吵,心情低落到了极点。他回到社团活动室,抓起笔在宣纸上疯狂地写着,字迹潦草、倾斜,甚至有些笔画都划破了纸张。
马良老师没有打扰他,只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等他写累了,才递给他一杯温水。
“写完感觉怎么样?”
“好多了,”林墨有些不好意思地挠挠头,“就像……把心里的‘垃圾’都倒在了纸上。”
“这就是‘情绪书写’的作用,”马良老师说,“把压抑的情绪通过笔尖释放出来,比憋在心里要好得多。”他指着那些潦草的字迹,“你看,这些倾斜的笔画是你的愤怒,那些划破纸张的痕迹是你的委屈……但你有没有发现,最后几个字,已经开始变得平稳了?”
林墨仔细一看,果然,在那些疯狂的字迹后面,他不自觉地写下了“理解”两个字,虽然依旧带着情绪,但笔画已经缓和了许多。
从那以后,林墨有了一个“情绪笔记本”。每当他感到愤怒、委屈或难过时,他就会在这个本子上尽情书写,让所有的情绪都随着笔尖流淌在纸上。这个本子里的字迹五花八门,有的狂乱,有的悲伤,有的则充满了希望,但每一页都记录着他情绪的起伏和成长。
第八章 接纳不完美的“笔迹”与“自己”
期末来临,林墨的成绩有了显著的进步,尤其是数学,已经稳定在班级前列。他的字迹也有了明显的变化——不再刻意追求工整,也不再因为焦虑而潦草,形成了一种有自己风格的“林墨体”。
在最后一次社团课上,马良老师让大家写一封信,给自己未来的“自己”。
林墨拿起笔,在信纸上写道:“未来的林墨,你好……我希望你还记得,曾经有一个夏天,你因为字迹的困扰走进了一间老教室,遇到了一位教你‘以迹修心’的老师……”
他的字迹在纸上舒展地流淌着,“林”字的左右结构变得和谐,“墨”字的“土”也写得稳重了许多。写到最后,他特意留下了几个“错字”,然后轻轻划掉,在旁边写道:“没关系,错了就改,这就是成长。”
写完后,他把信折好,交给马良老师:“老师,帮我保管着,等我毕业那天再给我。”
马良老师接过信,拍了拍他的肩膀:“林墨,你看,你现在的字,就像你现在的状态——有自己的风格,也能接纳不完美。这就是‘以迹修心’的真谛。”
夕阳透过老楼的窗户,在林墨的信纸上投下温暖的光影。他看着自己的字迹,又看看窗外那棵陪伴了他整个高中生涯的老樟树,突然明白了马良老师的话——笔迹是心的镜子,书写是心的修行。
他不再是那个被“模板”困住的少年,他学会了在笔迹的一撇一捺中看见自己,在书写的一起一落中疗愈自己。未来的路还很长,但他知道,只要手里握着笔,心里守着这份“以迹修心”的智慧,他就能在人生的考卷上,写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答案。
第九章 笔迹里的“社交密码”
高二下学期,班里要举办“学习小组互助活动”,班主任让大家自由组队。林墨想和苏晴晴一组,可又怕被拒绝——他总觉得自己成绩不如苏晴晴,和她组队会“拖后腿”。社团课上,他写“想和苏晴晴组队”这几个字时,字距越写越宽,“苏晴晴”三个字的笔画还微微发颤。
马良老师一眼就看出了他的心思:“林墨,你写‘苏晴晴’时,笔尖在抖吧?字距变宽,是你在潜意识里和她‘保持距离’,怕自己配不上她的优秀。”
林墨脸一红,没说话。马良老师却递给他一张纸:“来,试着把‘想和苏晴晴组队,一起进步’这句话再写一遍,这次把字距缩窄,‘苏晴晴’三个字的笔画写得稳一些。”
林墨深吸一口气,握紧笔。这次他刻意控制着字距,让每个字都紧紧挨着,“苏晴晴”三个字的横画写得平直,竖画也不再发颤。写完后,他看着纸上紧凑又稳定的字迹,心里的胆怯好像也少了几分。
第二天,林墨主动找到苏晴晴:“晴晴,学习小组……要不要一起?我数学虽然不如你,但我物理还行,咱们可以互相帮衬。”
苏晴晴眼睛一亮:“我正想找你呢!我物理刚好薄弱,咱们组队刚好互补!”
组队后,两人的学习效率果然高了不少。苏晴晴帮林墨梳理数学解题思路,林墨则教苏晴晴物理实验技巧。有次苏晴晴因为一道物理题烦躁,写解题步骤时字迹格外潦草,林墨还学着马良老师的样子,指着她的字说:“晴晴,你看你这字,又急了吧?咱们慢慢来,就像你教我数学时那样。”
苏晴晴愣了一下,随即笑了:“你还学会‘笔迹心理分析’了?行,听你的,慢慢来。”
看着苏晴晴重新静下心来解题,林墨突然觉得,人际关系就像字距——太宽会疏远,太近会拥挤,而找到合适的“间距”,就能像笔画一样,互相支撑,共同成长。
第十章 信息过载时的“专注书写”
高三上学期,各种模拟考、复习资料铺天盖地而来。林墨每天要刷几十道题,看无数个知识点视频,还要应付各科老师的作业,大脑像被塞进了一团乱麻。有次做语文阅读理解,他盯着题目看了十分钟,愣是没理清文章思路——满脑子都是“这个知识点没记住”“那道数学题还没做”,根本无法集中注意力。
社团课上,林墨写笔记时频繁走神,字迹东倒西歪,还时不时在纸上画小圈、横线。马良老师把他的笔记拿过来,指着那些涂鸦说:“林墨,你这字里全是‘混乱’——信息太多,你的大脑已经‘转不动’了,连书写都跟着分心。”
“那怎么办啊老师?”林墨急了,“还有半年就高考了,我怕落下进度。”
马良老师没直接回答,而是给了他一本空白笔记本:“从今天起,每天花20分钟‘专注抄写’——选一段你喜欢的文字,比如散文、诗歌,逐字逐句抄,抄写时只关注笔尖和纸张的接触,别想其他事。”
林墨半信半疑地照做了。第一天他选了朱自清《春》里的段落,刚开始抄写时,脑子里还忍不住想数学题,字迹也断断续续。可抄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时,他的注意力渐渐集中到笔尖上——感受“嫩”字的横画轻细,“绿”字的竖钩有力,好像真的看到了春天里冒芽的小草。
坚持了一周后,林墨发现自己做阅读理解时,能更快理清思路了;刷数学题时,也不容易被其他任务“干扰”了。有次他在笔记本上写下:“专注书写,就像给大脑‘除尘’,把杂乱的信息都扫走,只留下清晰的思路。”字迹工整,笔画连贯,再也没有之前的涂鸦和混乱。
第十一章 未来焦虑与“稳定笔迹”
距离高考只剩三个月时,林墨开始频繁失眠。他总在想:“要是高考考砸了怎么办?”“考不上理想的大学,爸妈会不会失望?”“以后找不到好工作,人生是不是就完了?”这些想法像藤蔓一样缠在他脑子里,让他连写字都变得不稳定——字忽大忽小,行距忽宽忽窄,“考”字的竖画写得歪歪扭扭,“未来”两个字还漏了笔画。
马良老师看出了他的焦虑,让他每周写一篇“未来日记”:“不用写远大的目标,就写你期待的‘普通一天’——比如高考后和朋友去旅行,大学第一节专业课的样子,甚至只是毕业后每天能吃一顿妈妈做的饭。”
林墨第一次写“未来日记”时,字迹还是有些颤抖:“高考后,我想和阿凯去海边,看日出,踩沙滩……希望能考上南方的大学,那里有很多树,像咱们学校的老樟树一样。”写完后,他看着纸上的字,心里的焦虑好像缓解了一些。
第二次写时,他刻意控制着字的大小和行距,让每个字都写得均匀稳定:“大学的专业课,我要认真听,做好笔记,就像现在练习‘慢写’一样,一步一步来。周末可以去图书馆看书,累了就去操场跑步。”这次的字迹比上次工整了许多,“大学”两个字的结构也变得稳重。
慢慢地,“未来日记”成了林墨缓解焦虑的“秘密武器”。每当他害怕未来时,就翻开笔记本,看着那些稳定的字迹——它们像一个个小小的“锚”,让他明白:未来不是“失控的风暴”,而是可以通过当下的努力,一点点书写出来的“篇章”。
第十二章 情绪压抑时的“笔迹宣泄”
高考前一个月,林墨因为一次模拟考失利,情绪低落到了极点。他不敢在爸妈面前表现出来,怕他们担心;也不敢在苏晴晴面前抱怨,怕影响她的心态。只能把所有情绪憋在心里,上课时走神,写作业时也常常盯着一个字发呆。
社团课上,马良老师让大家“自由书写情绪”,林墨拿起笔,在纸上疯狂地写着:“为什么又考砸了?是不是我真的不行?努力了这么久,还是没有进步……”他越写越激动,笔尖划破了纸张,“不行”两个字写得又大又重,墨汁都晕开了。
写完后,林墨趴在桌子上,肩膀微微发抖。马良老师没有说话,只是递给了他一张新的宣纸。林墨抬起头,看见老师在宣纸上写了“没关系”三个字,笔画柔和,墨色均匀。
“把你的委屈、不甘,都写出来,”马良老师轻声说,“别憋在心里,让笔尖帮你‘喊’出来。”
林墨重新拿起笔,这次他不再疯狂,而是慢慢写下:“这次考砸了,我很难过,但我不想放弃。我还有一个月的时间,我可以再努力一点……”字迹虽然还有些潦草,但笔画间多了几分坚定,不再像之前那样充满绝望。
写完后,他把纸折成小船,放进活动室的窗台上。风一吹,小船轻轻晃动,林墨突然觉得,心里的压抑好像也随着这张纸,被风吹走了一些。他知道,情绪就像墨汁,憋在心里会越积越浓,而书写,就是最好的“宣泄口”。
第十三章 自我对抗与“接纳的笔迹”
高考前两周,林墨制定了“魔鬼复习计划”:每天早上五点起床背单词,中午不休息刷理综题,晚上学到凌晨一点。可坚持了三天,他就撑不住了——早上起不来,中午刷题时犯困,晚上更是看着书本就走神。
他开始责怪自己:“为什么这么不自律?别人都在拼命,你却在偷懒!”这种自我否定让他更加焦虑,写计划时频繁涂改,“五点起床”改了三次,“刷20道理综题”也被划掉,换成“刷15道”,最后又改成“刷10道”,纸上一片狼藉。
马良老师看到他的计划,摇了摇头:“林墨,你看你的计划,改来改去,就像你对自己的要求——一会儿想‘做到最好’,一会儿又‘自我妥协’,最后陷入‘自我对抗’。”
他让林墨重新写一份计划,这次只要求“合理”,不要求“完美”:“你每天能专注学习8小时,就已经很好了,不用和别人比。”
林墨犹豫了一下,在纸上写下:“早上六点半起床,背1小时单词;上午专注学数学和物理,各2小时;中午休息1小时;下午学语文和英语,各2小时;晚上做一套真题,然后整理错题,11点半睡觉。”这次他没有涂改,即使发现“晚上做真题”可能有点紧张,也只是在旁边写了“如果时间不够,就做半套”,字迹平稳,没有之前的慌乱。
执行新计划后,林墨反而觉得轻松了许多。他不再因为“没达到完美目标”而自责,而是专注于“每天完成计划”。有次他在笔记本上写下:“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就像接纳字迹的不工整——重要的不是‘做到最好’,而是‘一直在努力’。”字迹虽然还有些小瑕疵,但笔画舒展,充满了接纳和从容。
第十四章 高考考场的“笔尖定力”
高考那天,林墨走进考场,心里还是有些紧张。拿到数学卷子时,他的手微微发抖,第一眼看最后一道大题,竟然有些眼熟,可脑子里却一片空白。
他想起马良老师说的“慢写”,深吸一口气,拿起笔,在草稿纸上轻轻写下“别慌,慢慢来”五个字。他刻意放慢书写速度,感受笔尖在纸上的力度,一笔一划,清晰稳定。写完后,他的心情果然平静了许多。
重新看卷子时,他不再想着“要考高分”,而是像平时练习一样,一步一步分析题目。遇到卡壳的地方,他就在草稿纸上写下解题思路,即使写错了,也只是轻轻划掉,继续往下写,不再像以前那样焦虑。
整场考试,林墨都保持着“笔尖定力”——写字时稳定从容,思考时专注清晰。走出考场的那一刻,他没有像其他同学那样讨论“哪道题难”“哪道题没做出来”,而是抬头看了看天空,心里很平静。
他知道,无论结果如何,他都已经用最好的状态,在人生的“考卷”上,写下了属于自己的“笔迹”。
第十五章 老樟树下的“笔迹答卷”
高考成绩出来那天,林墨考了632分,顺利考上了他期待已久的南方大学。他第一时间跑到学校,找到笔迹社的活动室。
马良老师正在宣纸上写“成长”两个字,笔画沉稳,墨色均匀。看到林墨,他笑着说:“我就知道你能行。”
林墨接过老师递来的笔,在“成长”旁边写下自己的名字。这次的“林墨”两个字,“林”字的左右结构和谐舒展,“墨”字的“土”写得稳重扎实,再也没有之前的局促和倾斜。
“老师,谢谢您,”林墨眼眶有些湿润,“如果不是您教我‘以迹修心’,我可能还是那个被‘模板’困住的少年。”
马良老师拍了拍他的肩膀:“你要谢的是你自己——笔迹只是镜子,真正让你成长的,是你愿意通过这面镜子,看见自己,接纳自己,最后超越自己。”
离开学校时,林墨走到那棵老樟树下,想起第一次来笔迹社时的迷茫,想起那些在社团课上书写的日子,想起笔尖流淌过的焦虑、委屈、坚定和从容。他突然明白,成长就像书写——一开始可能潦草、混乱,但只要坚持下去,慢慢调整,最终就能写出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篇章”。
他从口袋里拿出那个“情绪笔记本”,翻开最后一页,写下:“笔尖的成长课,没有终点。未来的路,我会继续用笔墨,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字迹工整,笔画有力,在老樟树的光影里,闪烁着成长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