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万荣县老年大学副校长、老年体协主任陈来盛(通讯)
林智宏 孙秀娟

说起陈来盛,几乎无人不知晓。他舞跳得好,拳打得好,戏也闹得好。在这辈子人生的旅途上,陈来盛不但把自己的才华和潜力施展得淋漓尽致,而且更是不遗余力地推动了万荣群众文体活动的蓬勃发展。如今,78岁高龄的陈来盛,依然带着一队人马活跃在他脚下的这块热土上。
(一) 他点燃了广场舞
的第一把火
那年,陈来盛从荣河镇长的位置上回到了县上,县领导安排他到县粮食局担任纪检干部。县粮食局对面是电影院体育广场。那时候的纪检工作比较清闲。于是,每天早晚他都来到这里跑跑步子,打打篮球,练练太极拳。当时,迪斯科舞蹈刚刚起步,体育场上有几个人在慢慢琢磨。陈来盛便加入了这个小小的队伍。天长日久,陈来盛会跳舞,会练拳、会打篮球的消息传到了县委书记的耳朵。于是,不久之后随着一纸调令他来到县体委担任主任。既来之则安之,在这个只有七八个人的清水衙门,陈来盛从此跟文体活动结下了不解之缘。不久,县工会在初冬季节计划举办一次群众跳迪斯科舞活动。陈来盛带着他的七八个人员,协助工会成功地举办了有500多人参加的全民健身活动。那天,运城地区有关领导和县四套班子都前去观看。打那以后 ,陈来盛在县、市很快出了名。
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全民健身和群众文化生活,像一个新生事物那样,刚刚羞羞答答地揭开面纱。为了尽快的推动这项活动,陈来盛先后到北京和省上进行了学习培训,回来后紧锣密鼓地带着自己的辅导班成员,在全县24个大单位和各个乡镇开始推广教导。他先后深入64个村庄,吃住在村,手把手的教导群众学习医疗保健操、广场舞和太极拳。很快的打开了全县群众文体活动的局面。汉薛镇,是县体委推广群众文体工作的一个重点乡镇。陈来盛把体委办公室搬到了镇政府,8名工作人员在各村吃住一个多月,终于使汉薛镇十几个村的适龄老百姓全部学会了跳舞、做操、打太极拳和民间武术。不久,运城地区农村体育工作现场会在这里召开。省、地区和县上三级领导出席了活动。之后,汉薛镇被树立为山西省农民健身旗帜村。被全国体协、全国妇联和全国农民体协命名为“全国亿万农民健身乡镇”。
打造了汉薛的品牌,推动了全县的群众文体事业,在全国撂红了牌子,但是,陈来盛并不满足。随后,他马不卸鞍,兵不解甲,连续几年推出了太贾、集贤两个全民健身名村。迎来了全国中老年体育县城会在太贾的召开。全国老年体协主席张彩珍对万荣县的全民健身活动给予了很高的评价。这年,太贾和集贤村荣登全国和山西省农村体育光荣榜。

(二)他让久歇的海鸥
重新飞起来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裴庄乡的海鸥锻炼队,作为全国的典型曾撂红了大江南北。然而,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支曾经历了十几茬新老队员交替的队伍,再也组织不起来了。那年 ,陈来盛到国家体委农村体育司出差。司局长朱琼问他说,你就是哪个“海鸥”家乡的吧?时隔几十年了,人家还记得海鸥锻炼队啊!这极大的鼓舞了陈来盛。他暗自告诫自己,海鸥的牌子还在,影响还在。回来之后他连家也顾不得回,直奔县领导办公室汇报了此事。得到领导的支持之后,陈来盛三下裴庄,寻找还健在的海鸥队员,想找几个人牵头。但是一次次的碰壁。因为集体化的时候有生产队给队员出工分,现在谁给钱张罗跑腿呀?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这个村子的领导班子闹意见,没人管事。陈来盛只好求到了乡政府。在乡党委的支持下,从村里找来两个人体育爱好者协助陈来盛重建海鸥。他亲自在裴庄村的大喇叭上呼吁,当天晚上召集来了30多个“海鸥”们的后代。陈来盛给大家不厌其烦地讲了一个晚上。之后的几天,新的海鸥队员迅速发展到了100余人。大家开始学校健身舞、医疗保健操、太极拳。七天之后,裴庄学校里的灯光球场也建起来了。天天晚上打篮球,跳舞的,练拳的人熙熙攘攘。一名《中国体育》报的记者在万荣悄悄地走访了四天。回去后连续发表了四篇万荣县农村全民健身的报道。其中有一篇就是《海鸥又飞起来了》。
(三)他带领剧团走遍
了村村寨寨
2001年,陈来盛从体委主任的位置上退了下来。随之,他又被大家推上了老年体协主任的位置。因为万荣县的群众文体活动离不开他,他也同样离不开自己所钟情的事业。于是,每天一大早,后土广场上出现最早的人就是他。他不但自己跳,自己练,更重要的培训大家。而从这时候开始,他又给自己增加了一个新课题,就是带来大家学唱歌、学唱戏。说起唱戏,那是在他还担任体委主任的时候,酷爱传统戏的张保才、程自怀、崔引欠等人,就鼓动他组建戏曲班子。他从政府工作岗位上退下来担任老年体协主任之后,便开始顺应大家的意愿,开始组建戏曲班子。这个原来名称叫夕阳红,后来改为老干部剧组,再改为老年大学演出团的戏班子,随着业务的不断娴熟,由当初的小清唱到唱回回戏,再到排演剧目戏。从飞云楼下的台阶上演到电影院,从电影院冲刺到大礼堂,就像芝麻开花一样节节高升。每年的消夏演出,他们都是一支很有实力的文艺队伍。演了县城,又演乡下,全县南到与临猗接壤的村庄,北到裴庄的远停村,东到三文山村,西到黄河岸畔,几年时间先后在贫困村,敬老院和边远乡村演出了122场。演出内容有传统戏,现代剧、舞蹈、歌曲、小品等等。这些群众喜闻乐见的表演,赢得了一次次热烈的掌声。
陈来盛如今即将迈进古稀之年,但身上还是充满着年轻人一般的朝气,更难能可贵的是,他是一个一丝一毫都不沾光的人。他的胸前常年挂着党徽,始终保持着一个老党员的本色。在排演大型剧目《焦裕禄》的一个多月到演出,剧团共开资28000元。排练人员有一部分来自乡下,吃住不方便,剧团便集体开灶。但是陈来盛非常知趣,坚持顿顿回家吃饭。只有在正式演出的前一天,他忙的顾不得回家,才到灶上馒头蘸剩菜水,胡乱凑合了一顿。这一情景,让大伙深受感动。
有人给陈来盛总结了“八个一”。其中有这么几条:一身正气,一身傲骨,一身才艺,一身廉洁。这个德艺双馨的老年大学副校长、老年体协主任当之无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