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正是大学开学的日子,看着大一新生们一个个满怀期待、溢于言表的兴奋之情,不由得想起自己刚上大学的日子。
刚上大学时,心中满是期待。想想初中老师夸大学有多好,高中老师夸大学生活多幸福,仿佛上学的目标就是考进大学,然后就越过了那道“龙门”。刚进大学校门,就给自己设立各种大学里要达成的目标:泡在图书馆读书、谈个浪漫美好的恋爱、在操场上挥汗如雨、在床上睡到自然醒、拿到学校的奖学金、出去兼职自己挣钱养活自己……
然而,梦想之所以称之为梦想,是因为如果不能脚踏实地地去做,也只能是梦,只能是想。
大一蹉跎在社团,大二大三蹉跎在课堂,大四蹉跎在实习,就这样,大学四年转眼而过。
大三大四的时候,面对实习和就业的压力,莫名的对离开学校进入社会有些怯懦。想想四年间学的东西,感觉在竞争中并不是很有优势,让我怀疑读大学是不是白读了。
常常想上大学的意义是什么?大学到底教会了我什么?
如今毕业一年有余,总结起来,至少截止到现在,大学教会我的最重要的东西体现在3个方面:
1.专业知识和技能
专业知识和技能是大学里最应该学习和掌握的,也是最容易的。因为你所学的专业就是以后自己用来吃饭的技能,这点技能都掌握不了又如何来养活自己。
不同于初高中,大家学的都是一样的课程,一样的书本,大学更加注重对某一方面知识的深度学习。如果将完整的学习生涯看成“T”字型机构,那么初高中不过是打下坚实的基础,就是“T”的一横,大学却是要找出并发展“T”的一竖。大学里学的专业或者兴趣就是那一“竖”。
有的人所选的专业正是自己的兴趣所在,但有的人兴趣和专业恰恰不能两全。但不管是专业还是兴趣,都要进行深入学习研究,并转化为自身的知识技能,才算正掌握。
对于刚毕业的大学生来说,专业就是入职的敲门砖,因为在学校四年的学习,本身不会有太多实践的机会,也无法积累更多工作经验。那么用人单位在招收应届生时,相关专业就成了很大的门槛。
除了求职,通过系统的专业学习,更重要的是养成了专业的思维习惯。比如:我是营销专业的,那么我在看待同一件事情的时候,就跟文学、新闻专业的同学有很大区别。我看到的是市场,是营销策略,是市场竞争策略;文学的同学看到的是文采和逻辑;新闻的同学看到的是事件背后有什么其他内幕,以及事件所造成的一系列影响。这就是专业思维所形成的思维习惯,有好也有坏。好的地方是,从自己专业的角度思考更具有深度,分析更透彻。不好的地方是,容易忽略其他方面的因素以及影响,会有许多思维盲区。
因此,在深入学习本专业的同时,适当学习和了解其他学科的知识很有必要。本专业的思维和知识决定思考的深度,其他学科决定思考的广度。没有广度,容易不全面,没有深度则失去思考的意义。先有深度,再求广度,才是正解。
2.思维方式
大学里要培养建立自己的思维方式的意识和习惯。
思维方式,百度百科的定义是:思考问题的根本方法,是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它对人们的言行起决定性作用。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人看待问题的角度、深度和广度,以及问题的解决。
百科上有个例子:一个自卑的人和一个自信的人某一次在和经理打招呼后,经理都没有反应就过去了。这时候,自卑的人往往会变得心情不好,因为他惯性悲观看待问题,这种思维方式会让他消极的解读别人的行为,他会认为经理是因为对他有意见,觉得他不好才不搭理他的;相反,自信的人则不会过多的情绪,不会放在心上,因为他会认为也许经理有事,也许是没看到,总之他的思维方式不会让他立马产生过多的消极的想法。这就是思维方式的影响。
这只是个小例子,思维方式还体现在面对问题、面对困难,甚至面对机会,如何做,如何把握。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很大程度上可以影响一个人的成就。
大学是即将进入社会的前夕,正是形成思维方式的重要时期。大学里,一是各种知识汇集,是吸收知识的爆发期。二是需要处理各种人情世故,更多的与人和社会接触,是发挥知识和能力的爆发期。三是在大学里,正式处于20岁左右的年纪,各种见识、经历逐渐增多,且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成熟。综合各种因素,大学时期对一个人思维成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毕业一年多来,上课时老师们讲的具体知识都已不能详细记起,只留下每个老师的只言片语,以及老师的做事风格。比如张老师的一句话:无论风云起于何处,总有侠影重现江湖。宋老师的很多问题从根本上来说是思维的问题等等,都对我做事、做人的思维产生了重要影响。
也许阅历不够,也许读书不够,总之大学时没有意识到知识很多时候是量的差距,而思维却是质的鸿沟。
形成自己的思维方式和习惯不是一朝一夕的,也许大学四年远远不够,但是大学应该去做一个好的开始。大学好好培养思维习惯,慢慢的就会发现,在待人做事上,在看待某件事情上,会比别人看问题更深刻,处理问题更恰当。
3.学习方式
古人说:学海无涯。更何况如今的社会,信息更迭太迅速,持续的学习就变得尤为重要。学习就要掌握良好、高效的学习方式,高效的学习方式能极大的提高学习效率,而如果没有计划,没有学习套路,盲目读书,盲目学习,不仅事倍功半,也常常阻碍学习的积极性。
大学是自主学习的开始,正适合探索属于自己的学习方式。学习本身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学习方式,但是别人的学习方式也许有用却并不适合你自己。如《越读者》者里提到的历史上名人的读书风格,比如陶渊明的“不求甚解”,诸葛亮的“观其大略”,朱熹的“熟读精思”,他们的风格你要学习哪一种?也许哪一种都不适合你,更何况,这些名人用的也一定不是这一种读书方法;这一种读书方法也不是用来读所有的书。那么学习方法也是如此,别人的不一定适合你,况且别人可能不止一种学习方法,因此形成自己的学习方法相当重要。
学习方式建立也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自己需要在学习中不断总结思考,自己到底适合那种。如:读书时要不要做笔记,如何做笔记,做完笔记后如何使笔记发挥最大作用;碎片化阅读怎么读,避免其危害,发挥其长处;生活工作技能如何学习积累;凡此种种都是需要自己不断总结思考的。
如今我也正在努力建立自己的学习方式,包括读书方法、实践学习、碎片化阅读等等,力求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不断给自己加油,努力。
大学是个熔炉,有心的人不断锤炼自己,百炼成钢;无心的人浑浑噩噩,虚度时光。不管是是专业知识还是思维方式,或是学习方式,大学都只是起打开大门的钥匙作用,所谓“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大学帮你打开了大门,让你认清了学习和努力的方向,剩下的就是自己的不断努力和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