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苦尽甘来。
挫折、磨难的确能锻炼人坚毅的品格,所以,很多人认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但是,真的是这样吗?
苦分两种:身体上的苦和心理上的苦。
《孟子·告子下》说: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这句话足以表明,吃苦的作用是增长能力、才干。
但是,有一种苦是不能吃的,那就是人格上的苦。
每当人们在受尽苦楚、遭受磨难的时候,咬着牙坚持着,都会告诉自己,现在所受的苦难终将成为成功的垫脚石,总有一天自己会一飞冲天。
最典型的是“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的越王勾践。
其中“卧薪尝胆”广为人知,但勾践所忍辱之事仅非如此,他还主动为夫差尝粪。
《吴越春秋,勾践入臣外传》:吴王病,勾践用范蠡计,入宫问疾,尝吴王粪以诊病情,吴王喜,勾践遂得赦归越。
勾践为了获取夫差信任,不惜以尝粪的方式。这种就是吃了人格上的苦。
这有什么后果呢?
如果一个人人格上受到侮辱且忍了下来,那么很可能在这个人的内心埋下“变态、扭曲”的种子。
看看勾践就知道了。
勾践虽然最后成功地灭掉了吴国,成了春秋时期最后一个霸主。
但是,复仇后的勾践却忘恩负义,两位功臣的结局是:范蠡逃亡,文种被赐死。
勾践找到文种说:“我听说有志气的人不会担心个人的安危,只会担心自己的谋略能不能施行。你有七大谋略,我用了其中三个就把吴国给灭了,剩下的四大谋略,你给我用在现在阴曹地府吴王的身上去吧!”
说完,赐给他一把剑,令其自杀。
人格上的苦中苦,往往会造成心理上的扭曲,这种扭曲会通过其他形式施加给他人,然后,还会反噬自己的内心。
为什么很多出身贫寒的人,或者出身低微的人,他们有了一定的身份、地位后,反而不把人当人看,就是因为他们以前被人欺负、看不起,人格上受了苦,所以,他们一旦掌握了一些话语权,就会在潜意识里去报复。
《神话》电视剧,赵高有一句台词很经典的重现了这些人的心理:
“你知不知道我在这边受什么样的欺负,你知不知道我受什么样的欺负,就因为我没钱没势,我残缺啊,我是个废人。我就是要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一步一步地追到最高。我要做赵高,我不要再让人家欺负我。我受不了了,我不要让别人欺负我。我要做赵高,我要做一个,做一个最高的赵高,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赵高。”
所以,人格上的苦我们是不能吃的,即使出身贫寒、身份低微也要懂得自尊自爱。
再想想这句话: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为什么要成为人上人?
因为自己不要被欺负,因为有朝一日,自己也要欺负别人。
这种心态不是很有问题吗?
希望这篇文章能给大家带来更多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