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后,一个方法让生活多彩起来

文 / 董小琳

春节的狂欢即将落幕。

都说年味一年不比一年,但每年的这个时候,无论身处何方,每个人还是一样的归乡心切。

为什么?

春节,本身就是一种仪式,一种能让我们找回自己的仪式。

这几天里:

我们回到了父母身边,变成当初爸妈怀里的乖宝宝。

我们见到了旧友,那些光着屁股一起跑的日子又回来了。

我们摘掉了各种标签,过上了最无所顾忌做自己的日子。

我们可以挤在看庙会的人群中,将巴掌拍红,即使每年都是一样的节目……

这,就是年的不同,春的魅力。

这几天,我安静地读了一本书,叫《生活需要仪式感》。作者是青年作家李思圆,十点读书的人气作者。书中的文字有温度,有力量,虽清新自然,但很容易让人产生共鸣。结合这个假期,让我对于“生活的仪式”有了新的认识与感悟。

拍全家福的人到齐了,年就到了

年前看新闻,记者随机采访几位带着行李的路人:“您是要回家吗?”

大部分人都带着掩饰不住的喜气,回答说:是!

而唯有一个小伙子,拉着行李说:“我要去打工,趁着春节多赚点钱。”此时,他的脸在躲避着镜头。那张稚嫩的脸上,写着诸多的无奈与不舍。

大年二十九,上班的路上想买份早点,竟然发现真的还有人在卖!

趁着等着的空当,我问:“过年你们休息吗?”

“初一、初二歇两天。”一脸憨笑。

“那,就不回老家了吗?”

“不回了,家,都在这了。”

是啊。人,在哪里齐了;家,也就安在哪里了。

把日子过成想要的样子

都说长假是个“憋大招”的日子。记得某个公号不仅列出了自己的春节清单,还号召大家将自己的7天安排写下来,从而督促彼此不荒废时光。

记得,一个月前,我们刚刚列了一个长长的新年愿望。在一个多月后,开始渐渐淡忘。

想减肥的,会对自己说:都快过年了,干嘛跟自己过不去。

想学外语的,会对自己说:貌似工作场合很少有机会涉外,学了也是浪费。

想脱单的,努力相了一个月的亲,身心疲惫之余劝自己:随缘吧……

那么,短短7天,面对几千年的传统习俗,你的清单又会有多大的作用呢?

实际上,这几天,是一个给自己的日子重新洗牌的好机会。

一年365天,孩子、爱人、领导、同事,周旋于家庭和工作之间的我们就像一个陀螺,弦松了就上几下,总之停不得、也等不起。而这个假期,让我们回到了生命最初的环境,似乎一切可以归零,给我们一个机会重新整理。

对于家庭,自己有多久没有给TA送过礼物了?

对于工作,自己正在努力奋斗的是否是当初年少的梦想?

对于父母,那苍老的背影自己是否会感到陌生?

对于自己,有多久没有和自己好好聊一聊人生规划,让心灵回归平静了?

至少,这是我7天来,最大的收获。

让每一个普通的日子,都变得有趣和值得纪念

相信此刻的你,有100种不想上班的心情,但仍有第101个明天按时到岗的理由。其实,不管处于何时何地,只要有了仪式感,我们可以随时随地拥有闪亮的日子,活出真实的自己。

许多家庭都习惯在客厅吃饭,一边看着电视,一边应付了事。弄不好两个人都低头看着手机,匆匆忙忙吃完之后,你收拾屋子,我涮洗。

那么,不妨就从今天起,即便只有两个人,也要在餐桌上一心一意地吃晚餐,聊一聊各自一天的见闻与心情,交流不就是这样子的吗?

就算是再平常的小事,带着仪式感去做,也能对抗生活中的消极。

工作上,也可如此。每一个小进步、小惊喜,都可以当成值得庆祝的仪式。

今天签了一笔单,认识了一位新客户……或是为自己挑一件礼物作为奖励,或是出去吃上一段特殊的工作餐,甚至仅仅带着这份心情将其记录在日记中,等待过后的回忆领取,也是一种独一无二的体会。

春节,是值得每个人期待的日子。在随后的日子里,如果我们能够加入仪式感,那么每天就会都是节日。

古有“沐浴焚香,抚琴赏菊”的雅好。即使我们今天无法做到如此,至少也可以更用心对待生活一点,庄严一点,生命的颜色也就会丰富一点。

—END—

天津首位拆书家

拆书学院签约领拆

得到APP签约作者

《中国家庭报》专栏作者

如果感觉文章对自己有用,请留个“喜欢”再走吧 ^_^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