憨熊熊的读书笔记(一)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心流》: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

世人不分男女,都以追求幸福为人生最高目标

                    ---亚里士多德

什么是幸福?从古至今,上至圣人哲学家,下到平民老百姓,对此都有不一样的答案。而美国积极心理学奠基人米哈里.契克森米哈赖在他的《心流》一书中指出:“它不受外在事物的操纵,而是取决于我们对外界事物的阐释,实际上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只有学会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具备了这种能力,也就相当于接近幸福的境界了。”

“只有在不计较好坏全身心投入生活的每一个细节时才会觉得幸福。”

“幸福是你全身心地投入一桩事物,达到忘我的程度,并由此获得内心秩序和安宁时的状态。”他把这种状态称为“心流”,或者最优体验!

如何才能找到自己的心流体验?

一、要学会控制意识 ,对自己的体验进行积极的阐释

作者指出“一个人最愉悦的时刻,通常是在为了某项艰巨的任务而辛苦付出,把体能与智力都发挥到极致的时候。”所以心流又称为最优体验。

“日积月累的最优体验会汇集成一种掌控感,一种能自行决定生命内涵的参与感。”人生追求的真正幸福就是一个人能够时常处于心流的状态。能够控制自己的行动,完成自己的目标,主宰自己的命运!“掌控”一词在文中出现多次,第一章便出现了10处。作者认为“只有掌控心灵的人才能决定自己的生活品质。”

人生其实是一个人各种经历和体验的总和。只有“充满活力接纳各式各样的经历,活到老学到老,而且对别人及周遭的环境有强烈的责任感,对自己的生活掌控自如的人才会享受现在,内心和谐快乐的生活。”能否做到这些则是由心灵如何过滤与阐释日常体验决定的。

日常的体验充满了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或者是不安全感。比如地球或许是我们唯一的家园,却处处充满陷阱,我们随时有掉进去的危险。霍姆斯说:“宇宙既不敌视我们,也不友善,它只是全然漠不关心。”这个观点和我们古代老子所说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有异曲同工之妙。还有无止境的欲望,社会的压力,生存的压力等等。这些外界的资讯到底带给你何种体验,需要你自己去阐释。学会控制自己的意识,过滤阐释这些体验,才能找到最优体验,即心流,才能控制自己的行动,主宰自己的命运,找到内心的和谐。

远古的神话宗教不过是把宇宙中无秩序的破坏力转化成可控制或至少可理解的模式。没有文化价值观的支持,人们就会陷入焦虑与冷漠的泥沼。人们之所以焦虑与冷漠,是因为无法控制自己的心灵,无法对自己的体验进行积极的阐释。我们处在一个复杂的世界。幸福不可能拱手奉上,要积极的阐释自己的经历和体验,必须不断的学习认识这个世界,理解复杂的事物,处理复杂的情况,改善自己体验的内涵!

要改善自己的体验,首先要做自己的主人。“个人首先学会做自己的主人,必须能不受外界的影响,自己找到快乐的目标。”也就是找到自己喜欢做的那件事。

其次要理性的分析自己的选择,并且控制本能的冲动,根据个人目标决定行动方向。

最后在未来的学习发展中不以社会赏罚为念,建立一套自己的目标“时时刻刻发掘每一件事件中的回馈,学会不断向前推进的体验中找到快乐和意义。”“

体验就是现实,我们可借由改变意识来改变现实。“弗洛伊德曾指出'本我'与'超我'是争夺心灵控制权的两大暴君,前者是基因的奴隶,后者则与社会沆瀣一气,两者都算是'外界'。与他们相对的,是'自我',代表个人在现实环境中真正的需要。”一个人必须知道自己在现实环境中真正的需要,培养独立意识,然后建立目标设法去满足它,才能产生“心流”,才能追求到自己的幸福!

悟:幸福是一种心理状态,是内心的秩序感和安宁。幸福在心流中,需要掌握自己的心灵,正确的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真正喜欢的事,建立目标与行动方向,在行动中去寻找。

二、认识意识的运作方式,才能更好的控制意识

(一)意识的内涵

“历史上某些文化认为,一个人除非学会控制思想与感觉,否则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

“肯下功夫掌控意识的人,似乎的确活得比较快乐。”

作者指出要控制意识,必须先了解它的运作方式。首先意识的运作在很多时候能够实现自主的。“意识的功能是搜集组织内外的一切资讯,加以评估后,由身体做出适当的反应。它可谓各种知觉、感觉、观念转换的中枢,并且就各种资讯排定先后次序。”“一个人可以不管外界发生什么事,只靠改变意识的内涵,使自己快乐或悲伤。”所以学会控制意识可以使一个人从无助转向成功,但是这需要培养奋斗不辍,克服万难的毅力。“培养毅力应该从建立意识的秩序、控制感觉与思想着手,而且最好不要企图走捷径。”“唯有投注所有的时间与心力,提升操纵内在体验的技巧,方能成为专家。”而随之而来的是开发了自己的心灵,实现心灵的成长。

意识既是“反映人生的镜子,又是资讯的转换站”

意识通过经历的事件、体验、观察、学习,以及接收资讯生成的。“构成意识的事件一一我们看见、感觉、想到、渴求的事物一一就是我们所能操纵利用的资讯,因此我们也可以把意识视为经过刻意排列组合的资讯。”意识不会全部存储我们触、嗅记忆所及的每件事,它接收资讯,同时又是资讯的转换站。“它是选择性的反映,会主动塑造事件,并把主观的真实加诸事件之上,所以意识反映的就是我们心目中的人生:我们从出生到死亡,听见、看见、觉得、希望的东西及遭受痛苦的一切的总和。”

“不同事件经感官处理后,意识就是将它们呈现和比较的转换站。”它疏理各种资讯,确立一种秩序。意识转化资讯为秩序的那股力量或动机,称为“意图”。意图也是资讯的一种,由生理需求或内化的社会目标塑造而成,它把注意力从其他事物导向目标。但是当一个人有了意图并不一定会产生相应的行动。意识通过转化资讯生成意图,会把意图按目标高低排定重要性,也可以控制自己是否去实现意图。每个人都拥有控制主观现实的自由。所以你想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想做成一件什么样的事,是由你是否可以掌控自己的意识能对自己的意图进行正确及优化的选择和管理决定的。

(二)意识的极限

人处理信息的能力是有限的。但意识处理资讯的能力相当惊人,一生以70年计算,每天有16小时清醒,一生可以处理1850亿比特信息。但是

意识的使用率决定了生活的品质。“每个人经历的事情很多,争取哪些资讯进入意识格外重要,这决定了生活的内涵与品质。”

了解意识的极限后,我认为今后要学习如何把精力投入到能提高生活内涵与品质的事情上来。此外我发现既然意识对资讯是具有选择性的。意识的选择能力也一定从出生后慢慢进化的。意识选择资迅的能力一定和曾经占有资讯的数量有关。只有占有大量的资讯后,才能学会处理。意识的选择资讯能力来源于在处理大量资讯中积累的经验。所以平时要训练自己的资讯选择力。大量的阅读,与人的交流,外出时观察,都取大量资讯的方法。只有见识多了,才能有分辨力。这也为后续能形成自己有效的注意力息息相关。一个人只有把注意力放在正确的地方,才能实现个人的成长。

(三)注意力:无价的资源

“资讯进入意识是因为我们企图注意它,或是生理或社会指示我们该注意。”意识选择的资讯和大脑中先前储存的相关资讯连接,形成注意力,然后生成判断和决策。“注意力负责从数以百万计的资讯中挑出相关的资讯,以及从记忆中抽取相关的参考数据,然后评估事件,采取正确的对策。”

由此可以看出注意力和前面说的资讯的选择力相互影响的。也可以这么说一个人做出正确的判断与对策,必须我依赖储存的相关资讯,所以一个的相关资讯越丰富,知识背景越广阔,越能集中自己的注意力,对事件做出正确的判断。

“控制意识最明显的指标就是随心所欲的集中注意力。不因任何事情而分心。”

如何应用注意力规划意识,实现目标:

首先约束注意力,不把精力浪费在不具有建设性的思想和活动上。其次注意一件事不在于改善或评判它,只能够观察和了解事实,表达自己的客观看法。把注意力延伸跟周围世界密切结合,用于自己的目标。

“应用注意力的方式足以决定人生的外观和内涵,塑造可能全然相反的现实。注意力有无数种运用方法,可以使生活变得更丰富,但也可能更悲惨。”所以你如果把注意力用在个人成长上,你便能够成长。如果把注意力光用在悲观消极的事情上,只能越生活越悲惨。

“注意力除了决定某些事物能否进入意识外,还要带动其他心灵活动————回忆、思考、感觉、做决定,所以应该把注意力视为一种精神能量。它是一种受我们控制,随我们使用的能量变化而改变,也是改善体验品质的最重要的工具。”并且可以塑造自我!

(四)关于自我

所谓“我”或“自我”也是意识内涵的一部分,它很少逸出注意力的焦点,我的“自我”只存在于我的意识之中。别人眼里的你,和你自己眼中的自己是不一样的。

自我“包含了通过意识的一切记忆行动欲望,乐趣,痛苦等。更为重要的是,这个“自我”代表我们点滴建立起来的目标的先后次序。政坛活跃人士的自我可能跟他的意识形态打成一片,银行家的自我可能涵盖在他的投资策略里。

“任何时候我们只察觉到自我的一小部分,不管我们对自我意识到多少,它都是意识最重要的成分,象征意识的全部内涵及其间互动的模式。”

“意识并非直线而是一种圆形循环,注意力塑造自我也被自我塑造。”“注意力和精神能量由自我主导,而自我乃是意识内涵的总和,意识及其目标的内涵,又是注意力以不同方式投射所造成的结果。”

“体验取决于我们运用精神能量的方式,而这又牵涉到目标和意图。所有过程乃是靠自我(及整个目标系统的心理活动)衔接的。我们若想在任何方面有所进步,都逃脱不出这些步骤。”也许人生中一次体验或经历,成为你的意识(自我)所选择的资讯,然后这个资讯又影响和决定了你的注意力,然后塑造了你的未来的人生和你的自我。所以我认为在人生的经历中,自我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每个人的自我是由先天的心性再加上后天经历塑造的。但有时我们经历的未必是我们想要,所以就会产生内在失序。

(五)、控制意识的障碍:内在失序

“内在失序————也就是资讯跟既定的意图发生冲突,使我们分心,无法为实现意图而努力一一是对意识极为不利的影响力。”如痛苦、恐惧、愤怒、焦虑、妒忌等。所有失序的现象都强迫注意力转移到错误的方向,不再发挥预期的功能,精神能量也窒息了。

“与个人目标相冲突的资讯侵入意识后,视目标的重要性与威胁的大小而定,某些程度的注意力必须腾出手来消除危机,用于处理其他事物的注意力就相对减少了,从而人就会偏离自己当下的目标,因此消耗了大部分精神能量,从而形成了失序。”这种失序现象,作者又称为“精神熵”,它倒导致自我解体,使效率大打折扣。

注:物理学中无序的量度被称作“熵”。一切自发的物理过程,都是熵增加的过程。生命现象是个奇迹。它将太阳能转化成生物能,并从无序中发展出有序。薛定谔以物理学家的眼光看到了大自然中的这个反例,称之为“负熵”。负熵就是从无序走向有序。而资讯对人们意识中的目标和结构的威胁,将导致内心失去秩序,这就是精神熵。

这时需要明白“外界事件进入议事纯属资讯,不一定具有正面或负面的作用,必须有自我根据本身的利害关系,对这些素材加以阐释,才能决定他是否有害。”我们接收的每一条资讯都要经过自我的评判,它对我们的目标是威胁还是支持。一条新的资讯可能会使我们付出所有心力应付威胁,造成一时的失序,但它也可能强化我们的目标,激发出更多的精神能量。主要看自己如何对资讯进行阐释!

所以,要懂得一切不如意,只是接收的资讯同意图发生冲突,要做到冷静分析资讯,看轻利害得失,分析对自己的成长目标有何影响,如果与其无关,便完全可以调整意图,使之与目标相符。

(六)意识井然有序

如何才能使意识井然有序摆脱失序的状态?首先“积极的反馈能强化自我,使我们投入更多注意力,照顾内心与外在环境的平衡。”

“当投入全部的注意力,最优体验就会出现,从而实现自己的目标。”这样“就能培新一个更坚强、更自信的自我,能够用更多的精神能量,专注于自己选择的目标 。”

“一个人若能充分掌控意识,尽可能创造心流体验,生活品质势必提高。”这既是对意识失序的对抗,是也是一场控制注意力的斗争。

心流体验需要用严格的自律和集中注意力换来的,然后自我才能进一步成长!

(七)自我成长

心流体验会使自我变得比过去更复杂,这可以说是一种成长。

成长是独特性与复杂性的完善整合

复杂性是有两种广泛的心理过程造成的一一“独特化”与“整合”。独特化是把自己与他人区分开来朝独一无二的方向发展。整合是借着超越自我的观念和实体与他人联结。复杂的自我便能够成功的融合这两种乍看矛盾的过程。克服挑战必然会使一个人觉得更有能力和技巧,心流就是经由这样的过程,加深自我的独特化的。每经历一次心流,个人就变得更独特、更难预测,并拥有更非凡的技能。同时还需要与他人合作,完成整合。一个人把精神能量平均投注在这两个方面,既不过分自私也不盲从,才算达到了自我所追求的复杂性。

成长又是全情投入的乐趣

“我们只有在不掺杂其他动机,只为行动而行动时,才能学会做一个比原来的自己更复杂的人。”

“选定一个目标,投入全部的注意力,不论做什么事都会觉得乐趣无穷,一旦尝到这种快乐,我们就会加倍努力重温它的滋味儿,自我就这样开始成长了。”

要学会从每天的生活体验中创造乐趣,才能真正提升生活品质,进入心流体验。

悟:认识到自我是一个人从出生到当下的接受所有资讯和体验的总和。自我等同于自我的意识。自我是可以不断发展的。自我在接受的资讯体验中学习成长,学会选择优质的资讯进入意识,形成自我的注意力,三者之间形成循环模式。一个人如何积极或消极的对自我体验的阐释决定了他是否能够控制自己的意识(心灵)。冷静客观的理性分析,可以积极阐释自己的体验,从而摆脱心灵的失序,从而集中自己的精神力量(注意力)去做与自己目标相关的事情,然后在目标的完成过程中体验到心流。

三、认识心流的构成要素

一个人能控制自己的意识,才能创造内心的安全感。

(一)幸福的假象

控制外在的条件,未必能使人生活得更好。” 别人对我们的看法和我们所拥有的一切跟生活品质没有直接关系,真正重要的是我们对自我和所遭遇的事情做何种阐释。“

“并不是说金钱健康,名望与幸福无关,这些东西都是幸福的假象只有在使我们对自我感到更满意时才能发挥作用,否则充其量只是无关痛痒,甚至还有可能构成快乐人生的障碍。”

不如把心思放在使日常生活更和谐充实上,改善生活唯有从改善体验的品质着手。

(二)两种体验的差别:享乐和乐趣

为大多数人想到改善生活的体验,就先联想到了享乐。

“享乐是高水准生活的重要一环,但享乐本身并不能带来幸福。睡眠、休息、食物与性,都属于恢复均衡的体验,在肉体需求引起精神熵以后,重整意识的秩序。它们并不能带来心灵的成长,也不能增加自我的复杂性。享乐虽有助于维持意识的秩序,却无法在意识中创造新秩序。”

享乐转瞬即逝,乐趣回味无穷。

“乐趣指一个人不仅需要和欲望得到满足,更超越既有制约完成一些意料之外的事。”

“乐趣 具有向前发展的特性,并蕴涵新鲜感和成就感 。”经历达有乐趣的事,我们就感觉自己有了改变,自我有了成长;在某些方面这次体验已使我们变得更复杂、更丰富。

“享乐无需耗费精神能量,但是乐趣必须用高度的注意力,充满乐趣的学习经验,会使人不断发展,使自我日趋复杂。要改善体验的品质,就要在体验中享受乐趣,努力从所做的事情中寻求乐趣,每天从生活中创造乐趣。

(三)构成心流体验要素。

先分析乐趣出现的8个要素。

第一可完成的工作。

第二全神贯注此事。

第三明确目标。

第四即时的反馈。

第五能深入而毫不牵强的投入到行动中,日常生活的忧虑和沮丧都因此一扫而空。

第六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行动。

第七进入忘我状态。

第八时间感会改变一一几小时犹如几分钟,几分钟也可能变得像几小时那么漫长。

深入认识每一项元素,将使我们能够控制意识,把日常生活中最乏味的时刻转变成有助于自我成长的契机。

1、具有挑战性的活动

必须找到一项具有挑战性的活动。绝大部分最优体验,都出现在一连串有目标遵循某些规则的活动之中,这些活动需要投入精神能量,并且必须具备适当的技巧才能完成。

“乐趣会在活动中某个特定点出现————行动的时机跟当事人的能力恰好相当的时刻。”

2、然后设置挑战的目标,专注去执行。

3、明确目标并即时回馈。一定对目标进行辨认,评估回馈,否则无法从任何活动中发掘乐趣。回馈,只要跟我们投入精神能量,追求的目标有合理的关联就能产生乐趣,这些资讯的价值主要在于它们的象征意义,成功实现目标,这样的认知能在意识中创造秩序,强化自我结构。

4、全神贯注。“从事任何需要集中全部注意力的活动,时间感都会变得紧凑。不仅时间集中于一点,更值得注意的是,能进入知觉的资讯也受到严格管制。

专注加上清楚的目标和及时的回馈,就确立了意识的秩序,从而产生无穷的乐趣。

5、掌控自如。“心流会使人产生控制感。它不像日常生活,时时要担心事态会失控。真正给人带来乐趣的并不是控制本身,而是在艰难的状况下行使控制权的感觉。

6、与大我合一。当一个人沉溺于某种有乐趣的活动时,就会浑然忘我。与周遭世界有隔离感的自我消失往往随着产生一种与环境结合的感觉。而消除自我意识可以带来自我超越,产生一种自我疆界,向外扩展的感觉,跟某种大我亲密接触的实质体验。这便是与大我合一。”

(四)目标不假外求的特色

“最优体验的一大特色在于它本身就是目标。自成目标指的是做一件事不追求未来的报酬,做这件事本身就是最大的回馈。”|

“很多活动的乐趣都不是自然天成的,他需要我们在开始时做一些并非心甘情愿的努力。 一旦个人技巧得到回馈,互动开始自然就会产生值得的感觉。然后开始体验乐趣。”

所以乐趣需要通过体验去培养,目标需要自己去寻求。很多时候我们从被迫的体验中顿悟的,通过大量的看似枯燥的学习,然后找到乐趣,给自己心灵营养,然后才能找到属于自己的幸福感。

“自成目标的体验也就是心流,它能把生命历程提升到不同的层次。疏离变成了介入,乐趣取代了无聊:无力感也变成了控制感;精神能量会投入与加强自我,不再浪费于外在目标上。体验若能自动自发的产生报酬,现在的生命当然有意义,不需要再受制于将来可能出现的报偿。”

当然心流也不可能绝对的好,它也可能会上瘾,也有它的负面因素。它是一种能量,即可造福人,也可用于破坏。“它的好在于它具有使人生更丰富更紧凑,更有意义的潜力,在于它能加强自我的力量与复杂性。”

悟:要想找到自己的心流,首先要找到一项对自我具有挑战力的活动。是适合自己的,并且是自己喜欢的事情。选定目标,展开行动。在行动中全神贯注,并且不断回馈。在做的过程中达到忘我的过程,注意力集中在完成目标活动上。这个目标必须不假外求,没什么功利目的,目标的动机就是为了 更好的完成这个目标。

四、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寻找心流

要在日常生活中找到心流,经常处于最优体验状态,第一个条件需要通过文化的力量创造心流,第二条件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很重要。

首先要找到自己的心流活动

“心流活动会带来一种新发现一种创造感,把当事人带入新的现实,促使一个人有更好的表现,是意识到达过去连做梦也想不到的境界,他把自我变得更复杂,自我因而成长。”在各种文体活动中,很多活动传导心流的效果都特别好。关键找到适合自己心性的活动。然后学习新技巧,发生乐趣,回馈,不断挑战新高度,集中注意力能够控制产生心流。

注意挑战重要性。如下图:


如何选择目标呢,“在人类进化过程中,每种文化都会发展出一些以改善体验品质为目标的活动,它们是人心流的源泉,也是成长的源泉。

自古以来,心流跟宗教一直也有密切的关系。人类的很多最优体验都是在宗教仪式的背景下发生的。艺术、戏剧、音乐、舞蹈,都可以说是起源于今天所谓的“宗教”氛围中。

其次认识心流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作者提出了文化相对论的问题。“我们的道德观只适用于自己的文化,不能用一套价值标准去评判另一套价值标准,我们可以说一个社会比另一个社会好,因为有较多的社会成员能拥有与他们目标相契合的体验,其次这些体验尽可能帮助更多人培养更复杂的技巧,使他们自我成长。”从这个观点可以看出,一个人在适合自己价值标准的文化背景中,比较容易找到自己的心流。

作者指出就连原始部落之间文化也是有差异的,但是同样恶劣的环境,而有的原始部落文化创造了心流,就拥有了和谐。作者列举了多布岛民的文化传统,他们对巫术怀有强烈的恐惧,又非常记仇,连亲人都不感相信。他们活的很痛苦。但是另外还有一个伊图里族的原始部落则成功创造了心流的环境。他们在生活中作具有挑战性的事情,并且在不忙于工作时唱歌、跳舞、讲故事。

从两中文化对比中,可以看出外部环境不是影响心流的主要因素。影响心流的主要因素是对体验的积极正面的解释,再就是在生活中给自己提出挑战,重建新意义。“不管是任何的文化,当周遭一切都在意料之中时,生活就没了挑战没有了挑战,生命就没有了意义。比如一个还有不断搬迁的部落,之所以定期搬迁就是想给自己部落的生活提出了挑战。而日本的伊势神宫20年一迁,也是求变化,给自己一个挑战。

文化是对混沌的一种防御,它适应环境的反应,文化制定规范,推动目标建立信念,帮助我们克服生存的挑战,同时文化必须把很多细枝末节的目标与信念排除,因而也局限了发展的可能性,唯有注意力限制在一组特定的目标和手段上,才能在自行创造的疆界里进行毫不费力的行动。

一种文化若能成功建立起一套目标和规则,不断的吸引其成员,又能配合他们的技巧层次,是他们能够感受到强烈的心灵,这个文化就会变成一场伟大的游戏,若干古典文明可能已经臻至这个境界。

第三养成自得其乐的性格

文化设计了目标和规则,然后大量的闲暇需要转换为乐趣,光是机会还不够我们更需要善用机会的技巧,我们必须知道如何控制意识。“大多数人都不懂得如何培养这种技巧,置身于五花八门的休闲设施中,大多数人仍然觉得生活很无聊,甚至还有一种说不出的挫败感,这个事实向我们揭示了最优体验的第2个条件,一个人重组意识,达到心灵的能力,这便是自得其乐的性格。”

每个人控制意识的潜能不一样。一部分或许是遗传的问题,有些人天生集中精神能量的能力就比较差。注意力失调,不仅妨碍学习,也是心流体验,不易产生,控制不了精神能量的人,既无法学习,也找不到真正的乐趣。但是如果过度自觉和以自我为中心,也很难进入心灵状态,他们的注意力太僵化,无法投入到活动本身,自我吸纳了太多的精神能量,不受羁绊的注意力,又严格受到自我需求的引导。

追求乐趣的阻力除了因为上面个人心理的因素,还有自然环境与社会因素的制约。有两个用于社会病理学的名词,描述使心流难以产生的状况——失范与疏离。

“失范”是指行为规范被扰乱的社会状况。当什么可以或不可以,所以混淆不轻时,人的行为举止就会变得反复,无常没有意义,靠社会规则建立秩序的人就会感到焦虑,“失范”的现象会在经济崩溃或本土文化遭受外来文化摧毁时出现,当经济急速繁荣注意勤俭的旧的价值观被推翻时,也可能发生。

“疏离”在很多方面恰巧相反,它是一种人们被社会体制逼迫而采取本来目标相悖的行动状况,一个工人为了养家糊口,不得不在生产线上重复千百遍单调无聊的动作,这就很可能产生疏离感。

另外虽然有些人天生因为遗传的作用具有自得其乐的性格,但是快乐还是可以学习的。集中注意力的能力与心流之间的关系十分明显。

童年时期所受的家庭影响,也能决定一个人体验心流的难易。

"有助于产生最优体验的家庭环境,具有5个特点:

第一是'清晰",青少年知道父母对自己的期望,在家人互动关系中,目标和回馈都毫不含糊。

第二是"重视",孩子觉得父母对他们目前所做的事,他们的具体感受与体验都有浓厚的兴趣,而不是因为巴望他们将来念一所好大学,找一份高薪的工作。

第三是“选择”,孩子,觉得自己有很多选择,包括不听父母的话,只是他们得准备好自己承担后果。

第四是“投入”,亦即让孩子有足够的信心,放开自卫的护盾和自我意识,全心全意的去做他感兴趣的事。

最后是“挑战”,也就是由父母为孩子安排复杂渐进的行动机会。这5个条件构成所谓“自成目标的家庭环境”,因为它们提供了享受人生乐趣的理想训练。"

明确目标、回馈、控制感、全神贯注,并着重于事物本身动机及挑战的家庭环境中成长的孩子,通常更能掌握生活的秩序,享受心流。

第四、自得其乐的性格可以使人在困顿中也能体验快乐

“自得其乐的性格最大的特征就是,他们能在一般人无法忍受的情况中找到乐趣。”这是如何做到的?

“他们都能把悲惨有客观条件转变成可以控制的主观体验,才得以生存下去;他们正是依心流的蓝图行事。首先,他们密切关注环境中的细节,并从中发掘可以跟他们有限的能力搭配的行动机会;然后制订出一个现实状况所能容许的目标,通过所得到的回馈,密切注意一切进展。只要一实现目标,他们就提高赌注,为自己部署复杂的挑战。”

所以面对困顿的环境,也可以找到自己的心流。前提是必须找到投注精神能量的新方向,一个不会受到外来力量影响的方面,以便肯定自己的控制力,主观上仍然保持自由,在最不堪的情景,也能变成心流体验。作者举了好多人的例子,在监狱里背诵自己写的诗句,在脑海里跟自己下棋。每天靠想象打一局十八洞的高尔夫球等等。

作者分析道:“一种自我意识不到的个人主义,或者说是有方向感、充满自信的目标,拥有这种特质的人,无论处于什么情况下都会全力以赴,而且不会把自己利益放在第1位,因为这些人的动机在于行动本身,所以不易受到外来威胁的干扰,他们有足够的精神能量可以对周遭环境的客观分析与观察,也比较可能从中发现新的行动契机。”

20世纪伟大的哲学家罗素再讲述他觅得个人幸福的过程中说:“我渐渐学会对自己和自己的缺点漠不关心,我渐渐把越来越多的注意力放在外界事物上,例如世界的状况,各式各样的知识和我喜欢的人。”

我们想找到自己的心流体验,可以自己培养这种能力,但这需要经由不断练习和约束。

悟:个人所处的文化背景及性格都影响着我们寻找心流的能力。找到自己的心流活动,通过学习来控制自己的意识,经过大量练习与反馈强化自己的行动力,并且不断对目标提出挑战,向更高的目标成长。

五、心流活动处处有,关键是用心去发现

(一)感官之乐:改善生活品质最简单的方法就是学着去控制身体和感觉。

”科学家估算人类心智处理资讯与学习的能力,认为打造这么灵敏的一具机器需要数亿美元。而身体的价值更珍贵之处,及因它是一切体验的来源及实 际生活记录。身体能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有产生乐趣的潜力。很多人都忽视这种力量,因此从不运用自己的体能装备,把身体制造乐趣的能力束之高阁。感官不加训练,就只能提供混乱的资讯。“

“但一个人一旦掌握了身体所能,学习为肉体官感建立秩序,精神熵的现象就会一扫而空,变为充满乐趣的和谐。”

“每种文化都会发明一些既能产生乐趣,又能发挥身体潜能的活动。但是光靠身体的动作是不能产生心流的,一定要投入心灵的力量才行。无论什么运动,必须培养适当的技巧,并集中注意力。这需要心灵提供相关的思想、动机、感情,以及充分的自律。”

如果不培养相关的技巧,也便难以通过身体的运动产生心流。

1、动的乐趣:步行可以乐无穷

不论多么简单的体能活动,都能产生心流。只要按心流的构成要素,去规划这项活动。比如步行。

首先给步行一个清晰的目标,“诸如行程的选择、要去什么地方、走哪一条路。路线确定以后,还可以选择在哪里停留,注意哪些特定的路标。如何用更轻松的方法移动身体,用较少的动作得到 较大的锻炼效果。

其次评估进度所需的回馈包括:走完预定距离的速度有多快或多轻松,沿途看见多少有趣的景物,路上产生哪些新观念或新情绪。读到这儿我忽然想起日本小说家村上春树就是一位马拉松爱好者,他写了一本书叫《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可见步行时想到的观念或情绪也可以记录下来,这也是对个人生命历程的一种纪念。

再次活动必须有挑战性。活动所具备的挑战就是迫使我们全神贯注的力量。城市里的地形也许比不山区的地形的有体力和技巧的挑战。但城市的地形虽不具有挑战性。但可以开发其它乐趣。比如群众的社会刺激、都市环境中历史与建筑的背景。也可以浏览橱窗,观察他人,思考人际互动的模式等等。不同个性和文化背景的人会有不同的选 择。“乐趣不在于在‘做什么’,而在于你‘怎么做’。

2、爱到最高点:“所谓‘爱使世界运转’,事实上就是说,人类行为直接或间接都靠性需求来推动。

“但性是否一定带来乐趣呢,这却与当事人的意识发展有关。”

作者指出性爱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是肉体享乐。第二个层次追逐浪漫爱情。第三层次是情人间真正的关怀。

第三层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提供一生一世用之不竭的心流经验。

"把对方当做独一无二的人了解对方、帮助对方、完成对方的目标,从中发掘乐趣。这个层次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提供一生一世用不用之不竭的心流经验。”

“如何维持爱情的新鲜感呢?双方关系要乐趣盎然,复杂性一定得到提高,主要是学习新的技巧,充实双方的感情,而要增加复杂性双方就得不断在自己和对方身上寻求新的潜能,要达到这个目标,他们就必须在彼此身上投入更多的注意力,了解伴侣的思想,感觉与梦想,这是一种持续的努力,是一辈子的事情,当一个人真正开始了解另一个人时,他们就能一起开始各种冒险:一块儿旅行、阅读同样的书、抚养子女、拟订各种计划并付诸实现,这些事会越来越有趣,越来越有意义。”

此外作者高度赞扬了东方的宗教,与瑜伽瑜伽与武术运动,称它们便是东方向内转向控制心灵的一种运动。但是它们与心流却有本质区别。心流重视强化自我;瑜伽和很多其他东方灵修追求的却是泯灭自我。

3.视觉之乐

“任何可经由神经系统辨识的资讯,都能带来丰富多变的心流体验。”

“有系统的培养视觉潜力,看的技巧永远是乐趣的泉源。”

古典诗人米兰德写出了观察自然之乐:“照耀我们的太阳、星辰、大海、迤丽的云以及点点火光,无论你活100年还是只有几年,都不可能看见比这更崇高的东西。”

视觉艺术是训练这些能力的最好理由,深爱艺术鉴赏之道者,描写出他们见人之所不能见的感受汲取平凡中的不凡之美。但是如果没有培养这种必须的技巧,就不可能在视觉艺术中找到真正的乐趣。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它是需要我们努力学习才能拥有的。

4、聆听喜乐的乐音

“在所有已知的文化中,把声音整理成悦耳的秩序,是一种改善生活品质的普遍方法。”

“聆听音乐最初往往只是一种感官体验。这个阶段,我们对什么样的声音会产生愉快的反应,完全受神经系统中的基因控制。”

音乐下一层次的挑战,乃是“联想式”聆听。在这个阶段,听者必须培养根据声音模式,拟想感情与意象的技巧。

最后一层叫作“分析式”聆听,注意力已经脱离了感官与情节叙述,转而投注在音乐的结构元素上,这一层次的聆听技巧是辨识作品浅藏的秩序及达成和谐的方法。一个人一旦培养了“分析式”的聆听技巧,享受音乐的乐趣的机会变成几何级数增加。

创造声音和谐之美的能力与潜存于社会秩序下的抽象和谐之间有密切的关系,学习把精神专注于优美的节奏与和谐中意识的秩序才能得到建立。

5、美食之乐

食物也可以调和情绪,世间所有美食都是根据这一观念发明的。

吃出学问:培养对食物的品味跟培养其他技巧一样,需要投入精神能量,这份投资会换得数十倍价值的复杂体验。懂得享受吃的乐趣的人,会渐渐培养出对特定食物的兴趣,并乐于了解它的历史与特色。

我们竟由身体去了解别人和这个世界,这其中也有几大的乐趣,身体器官已演化为只要运用感官就能产生积极的情绪,在整个组织中产生和谐的共鸣。

一个清醒的时间有限,选择适合自己的去培养足够的技巧,从身体的各种能力中求得乐趣。

(二)思维之乐

“人生的美好也可以由挑战我们思考能力的资讯所引起。培根说过,好奇心(所有知识的种子)乃是愉悦的最纯粹形式的反映,不仅身体的每一种潜能都可以构成心流活动,心智的每一运作也都能产生独特的心流。”

在现实中,心灵会经常处于混沌状态。在独处无须集中注意力时,心灵没有秩序的原貌就会显现。它无所事事,如脱缰野马,往往停留在令人痛苦或困扰的思绪上。而避免意识混乱的最好办法,就是培养能控制心灵运作过程的习惯。

1、记忆扮演了控制心灵的重要角色

记忆科学之母布努埃尔说:“生命没有记忆,就不能算是生命......记忆是我们的凝聚、理性、感情,甚至也是我们的行动少了他,我们什么也不是。”

“任何心灵的心流都直接或间接的与记忆息息相关”。记忆的乐趣在于它有助于实现目标并且建构意识的秩序。

“一个人,倘若没有值得记忆的是,人生就会变得贫乏。记忆中储存足够资讯的人是独立自足的。”

“多位最具创意的科学家,都以能记忆大量音乐、诗歌及历史资讯的著称。一个能记住故事、诗词歌赋、球赛统计数字、化学方程式、数学运算、历史日期、《圣经》章节、名人名言的人,比不懂得培养这种能力的人占了更大便宜。他总有办法自娱,从自己的心灵内涵中寻求意义。除此之外,一般人也喜欢这种人作伴,因为他们会与人分享心灵的资讯,帮助互动的对象,建立意识的秩序。”

那么如何使记忆更有价值?选择自己真正感兴趣的题材入手,你决定自己想记住某个资讯,它就会接受你的控制。“心爱的故事和诗词随手可得,能为人带来踏实的自信。若把它直接储存在记忆里,这种拥有的感觉或更恰当的说,与记忆的事物密切相连的感觉会变得更强烈。”

2、思维游戏

“记住一些事实,若不能把它们归纳成某种模式,建构它们之间的相似性与规律性,仍然没有用。”

文字是建造象征体系的“积木”,使抽象思考成为可能,并扩大了心灵储存刺激因素的空间。若缺少整理资讯的体系,即使最清晰的记忆也不能阻止意识陷入混沌。

记忆很重要,总结规律建立一个知识体系更重要。“哲学与科学的兴盛与发展,只因思考带给人愉悦“。

伟大的思想家看重思考乐趣。德莫克利特说:“思考美的事物或新观念真有如天神”;“力量与金钱不能带来幸福,幸福存在于正确与多样性之中”;“发现一个真理,胜于拥有波斯王国。”他认为快乐与自信能使人心无恐惧,因此是最高的善。

当一个人学会一套象征体系并且有能力加以运用时,他就在心灵中建造了一个随时与他同在自给自足的世界。

“心灵若能自成一套规则对正常生活也大有好处,缺少内心象征体系的人很容易被媒体宰割,不能 为自己提供资讯的心灵只能在混乱中随波逐流。”

3、文字游戏

要精通一种象征体系该从何着手?主要看你对哪个领域的思想有兴趣。比如文字这种游戏。

谈话的艺术

是以文字改善生活的实际方法。“口才能使人际交往更觉充实,也是一种人人学得会的技巧。”

读诗,开启一扇心灵的窗。

“语言最主要的创造作用在于诗歌,每晚读诗对心灵的作用,就像跟每天用健身器材锻炼身体的效果相同,找到能打动你的心的一段或一句,有时甚至一个字就能开启一扇新的窗,给你一个观看世界的新角度,让心灵开始一场新的历险。”

创造一个文字世界

“书写的主要功能是创造资讯,传递反倒其次。过去,有学问的人用日记和私人信件把感受诉诸文字,给自己一个反省一天生活的机会。我们写在日记或信件中的资料,若非通过书写是思想缓慢而有机的成长过程,观念根本不可能出现。”

“为写作而写作,不能说是浪费时间,最重要的是他提供给心灵一种表达途径,让一个人用方便记忆的方式记录事件与感受,以便日后重温它,也是一种分析与了解体验的方法,一种建立体验秩序的自我沟通。”

“写作是在情绪紊乱中塑造秩序的一种治疗方法,作家体验心流的唯一方法,很可能就是创造一个可以全心投入的文字世界,把现实的烦恼从心灵中抹去。”

4、挖掘历史宝藏

“记忆是文化之母,他的长女是希腊神话中的历史之神克里欧。她负责井然有序的记录过去的事件。观察记录,保存生活中大小事件的记忆,乃是整顿意识秩序最古老的方法。”

拥有过去的记录,对提升生活品质极有帮助。它把我们从”现在“这个暴君的魔掌下解救现来,使意识能再度造访过去。它让我们挑选、保存特别愉快而有意义的回忆,从而创造一个能帮助我们面对未来的过去。

每个人都是他个人生命的历史学家。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人生周期在最后阶段,追求整合,也就是把一生中完成的与未完成的事,整理成一则有意义而专属于自己的故事,卡莱尔写到历史就是不计其数的个人传记的精髓。

记住过去不仅是创造与保存自我认知的唯一工具,也能成为乐趣的泉源,对提升生活品质极有帮助,记录自己对过去的印象,成为真正的业余历史学家。

5、普通人也可以研究科学与哲学,不必在乎业余与专业的区分

业余与专业

业余者一词源自拉丁文动词“amare"(爱)指一个人喜爱他所做的事;而同样,“爱好者”源自拉丁文动词“delectare"(在......之中找到愉快),也就是一个能从特定的活动中找到乐趣的人。这些字眼,最早的意义着重的都是体验,而非成就。

每个人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活动尝试,尽可能享受其中的乐趣,却不一定要成为专家。比如科学,不一定非得科学家去研究,平常人如果对某一方面感兴趣,也可以去选择这项活动去做,并可能在做的过程中体验到心流的状态。看似高深的哲学也是如此。

“只要学习是发自肺腑的感觉,非但毫不费力,还能带来乐趣。”

以上是心智活动可以制造乐趣的途径。“不论性别、种族、教育程度、社会阶层,人人都有运用四肢与感官的能力;同样,所有希望控制心灵和思维的人,也都能自由运用记忆、语言、逻辑、因果律”。

人需要活到老,学到老。“放弃运用象征技巧的人永远不可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他的思考会受邻居、报纸社论、电视节目所左右,他会被专家学者牵着鼻子走。而学习的目标是为了了解周遭的事物,从个人经验中发掘意义建构价值观思考者,会从这里面找到深邃的乐趣。”

(三)工作之乐

意大利有句俗语说:“工作可以使一个人高贵,也能把它变成禽兽”。这则讽喻适用于所有的工作———一方面良好的工作需要高度的技巧,并能提升自我的复杂性;另一方面,被迫做不需技巧的工作,往往造成精神熵。

卡莱尔说:“找到性情相契工作的人有福了,这是人生在世所能祈求的最大福佑。”弗洛伊德则把这句至理名稍作修正说:“快乐的秘诀是工作与爱”。

如何能把工作化为乐趣

首先改变工作观念

我们投注在物质目标上的精神能量越多,达到目标的希望就越不可及,我们必须耗费更多的心灵与体能的劳动以及自然资源,才能满足不断提升的欲望。而减少欲望,接纳当下,做好手头的事儿,并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赋予其乐趣,才能使日常工作成为一种接近心流的活动。

改变工作观念,把工作当做最优体验的主要来源。

竖立积极乐观的观念,告诉自己”我很自由,我的工作很自由,因为我做的都是我想做的事”。并且在工作中发现新事物,乐趣根植于复杂度的增长。马克思说,工作是唯一创造人性的途径。而庄子“遇”的观念,是生活的正确方法——不计较外在的报酬,自然而完全的投入。如“庖丁解牛”,遇到神秘巅峰并非如超人般一蹴而就,而是靠逐渐把注意力集中在周遭环境中的行动机会,等到技巧见真完美,一切动作就完全像发乎自然给人出神入化之感。

把躲不掉的工作变成了复杂的活动,发现被别人忽略的契机,从工作中全神贯注磨砺自己的技巧,自己深深沉浸于互动中,使自我强大。再不堪的工作也乐在其中。

其次像游戏一样去工作

“工作越像游戏————亦即有变化、适度,而有弹性的挑战,目标明确,有立即的回馈,乐趣就越多。”

通过工作提升生活品质。需要两项辅助策略,一重新设计工作,使他尽可能接近心流活动,如一个家庭纺织作坊,要求每个成员设计各自的图案,他们的工作引人入胜,是因为它不断提出挑战。二注意进一步改善技巧,选择可行目标。

最后有效使用闲暇时间

“目标回馈游戏规则与挑战能使人投入全神贯注忘我。我们每年浪费了数以百分计的人类意识,这么大的能量本来可以用来完成更复杂 的目标,却浪费在模拟现实的刺激追求上。”看电视,电子游戏,还有在网络浏览无意义价值的资讯,应该都在此列。

一个人要能自行控制工作与闲暇。从工作中发掘乐趣,不浪费闲暇,人生才会有价值。

(四)人际之乐:独乐、众乐各有情趣

生活的品质主要由两大因素决定:我们如何体验工作及我们与他人的互动关系。正如弗洛伊德为幸福所开的处方:“爱与工作。”

微妙的人际关系

“活着”的拉丁文说法是:“inter hominem esse",直译是"在人群当中";“死亡”的说法则是“inter hominem esse desinere",意为“不在人群当中”。

人生而合群:

“社会科学调查的结论一致认为,人在有朋友、家人或任何人为伴时最快乐。人类求生越是依赖知识共同分享,共同分享学会的一切就越有利。”

他人是地狱

合群的黑暗面:最痛苦的体验也跟人际关系有关。最大的痛苦和快乐都是其旁人引起的。

一个人之所以重要,并不仅仅是因为他能帮助我们实现目标;只有在我们因一个人本身的优点而重视他时,他才能成为最丰富的幸福泉源。不要依赖别人的情爱和认可,才能不会受制于他们对待我们的方式。

重新制定规则:

任何人际交往情况可以借着重新制定规则而改变。

寂寞之苦

这个问题主要是讲一个人独处时若无所事事,便会产生精无法忍受的空虚感。而“内在维持心灵秩序,需要找有意义的事来做目标,全神贯注去做,通过回馈及技巧的提升挑战,找到乐趣。这便是进行了一项能够自我成长的活动。这便 是孤独的解药。

“对控制体验能力最大的考验就是,一个人在独处而没有外来需求帮助组织注意力时,采取什么对策。一个人若永远不觉疲倦,不需要靠有力的环境替他制造乐趣,就通过了创意人生的考验。”

在成长的同时享受人生,就是从人生必然会出现的精神熵现象中,创造更高的秩序形式。不要把新挑战看成需要压抑或逃避的东西,而是一个学习和改善技巧的机会。肉体的精力随年龄渐长而衰退,这代表我们应该把精力从操控外在世界的野心转向对内心真相做更深入的探讨。

驯服孤独

英国哲学家培根引用一句俗语说:“喜欢独居的人,不是野兽就是神。”倒不一定是神,但一个人若能从独处中找到乐趣,必须有一套自己的心灵程序。

整顿注意力,不让精神上损害心灵,为自己安排时间表,是意识一直集中于能处理的工作上,生活就成为一股涓涓不断的心流。

给自己不断设置挑战,从中学到新技巧

天伦之乐

弗莱彻说:“我们爱的人最有能力伤害我们。”

家庭是我们最先接触到的单位,在很多方面也是最重要的社交环境,所以生活品质也大部分取决于我们能否从亲人间的互动关系中找到乐趣。主要由家人在相互关系和彼此追求的目标上,投注多少精神能量,后者更为重要。

婚姻是妥协的开始

自我本来就是目标的整理和与总和,在一段感情关系开始调整个人目标后,必然会带来自我的改变。

为情感而厮守

在家庭生活中要有享受乐趣和成长的机会,好的家庭一定要能帮助成员培养充实的自我。

环境决定婚姻制度

实行一夫一妻制及是因为科技社会建立在货币经济上,时间已证明这种婚姻制度理方便。

忠于最初的承诺

接受限制就能得到解放家庭要提供心流,必须先有存在的目标。

要先有积极目标,才能使父母子女集中精神能量,携手努力。比如建一幢理想的住宅,让孩子尽可能接受最好的教育。家庭若要使这些目标变成助长家族成员利好 性的互动关系,必须通过独特化与整合的过程。所谓独特化,就是鼓励家族中每个人发展自己的特质,发挥最高的技巧,并建立个人目标。整合则正好相反,它确保一个人身上发生的变化也能影响到其他人

共享目标必须尽可能反映各个成员的目标。比如共同外出的活动。

发掘新挑战,只需改变一下吃睡购物的习惯,需要谈谈新的话题,结交新的朋友。必须多注意伴侣本身的复杂性,从更深的层次上了解对方,对岁月造成的无情改变,表示同情和宽容,并给予支援。

父母跟子女的关系也需要不断增加挑战与技巧。解决青少年问题的关键帮助他们成长的事情中找到乐趣。

家庭使感情的避风港,一家人拥有共同目标和开放的沟通渠道,就能在信任的氛围中,逐渐扩充了行动的机会,使家庭生活成为乐趣洋溢的心流活动。

朋友之乐

寻找同侪认同。不为自己的目标而患得患失。他不在期待中迷失自己,并选择自己应付的实际挑战,积极向上应付挑战。从而获得同侪的认同。

活动分为实用性活动与表达性活动。实用性活动适用于有效地适应环境,它是基本的求生工具,读书、写字以及科技社会的专业知识都属于此类。表达性活动指的是,试图把主观体验呈现在外的行动。可以使我们觉得触及真正的自我。

我们选择的朋友都是拥有终极目标的人,和朋友们一起进行表达性的活动,如唱歌、跳舞、说笑话、打保龄球。面对这样的朋友,我们可以清楚地体会自己由的感觉,了解真正的自我。现代婚姻的理想是把配偶当作朋友,最好的朋友就是自己的配偶。

友谊也是神秘的冒险。现代人的友谊很少能维系到成年以后。我们的职业的流动性及专业化和狭隘,无法培养长期的人际关系。学生时代的好友,多年后即使见到面,大家共同点已经很少,往往就只剩甜蜜与苦涩交杂的回忆。人生到了后期,友谊就很少出于偶然;它跟工作或家庭一样,必须努力培养。

胸怀大我

先改变自己,再改变世界

一个人只有把精神能量投注在与别人共同拥有的目标上,才能成为家庭或友谊的一份子。在满足个人心愿之外,同时还要帮助别人。

一个社群之所以好,不是因为它科技先进、物质富庶,而是必须提供尽可能从生活各个方面享受乐趣的机会,同时让人在追求越来越大的挑战中,发挥个人的潜能,才能称得上好。


(五)挫折中如何自得其乐

人生的悲剧在所难免,但遭受打击未必与幸福绝缘

主观体验不只是人生的一个面儿,它就是人生。物质条件只是次要的,它们只能通过体验,对我们产生间接的影响;心流却是直接裨益生活品质。健康、金钱,还有其他物质上的优势不一定能改善生活;一个人除非先学会控制精神能量,否则这些优势都发挥不了作用。

扭转悲剧

亚历山大大夫所说的,“心灵统治肉体的论调,虽然没有生物学或医学的根据,却是生命过程中最根本的事实。”一个懂得在生活中找到心流的人,即使在全然绝望的情形下,也仍然能找得到乐趣。

苦难是人生的契机:

自己设定目标,并不断求得进步。学习与工作都是强大的心流泉源。投入其中,可对抗人生苦难。

把控制意识看作最重要的目标,接受限制,尝试克服限制,避免重复过去所犯错误,努力包容自己,也包容别人。

第三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些亟待发现的东西,人生最棒的事就是了解自己,每个人都应该了解自己亲自体验生活的每个形式。每个人都必须受过苦,才能成为真正的人。知道什么时候说话,说些什么,什么时候又该保持沉默。控制意识,建立自我与上帝沟通的桥梁。

疏解压力

一个人面对压力的态度,就称为他的适应能力或适应方式。对抗压力有三种不同的支持来源。

第一种外来的助力。尤其是社会给予的支持。一个人应对压力的态度就成为他的适应能力或适应方式,外部支援效果不大,关键在于自我控制,积极面对。

第二种是个人的心理资源,包括智能、教育水准以及其他相关的人格因素。

第三种最重要是个人的适应策略。可分为积极、消极两大类。积极的反应称为“成熟型防御”,其他学者也称之为“转换型适应”。消极反应称为“神经过敏型防卫”或“退化型适应”。很少人会用一种策略渡过难关。每个人应用策略的能力有别。

把不幸的灾祸变成幸运的契机,是一种难得的天赋才能。他们的力量来自于弹性和勇气。勇气是应变的开始,坚持自己深信不疑的事,不在别人的反对下退缩,把困境转变为乐趣盎然的挑战能力。

化腐朽为神奇

不如意事常八九

把无秩序的力量转变为可以利用的形式。自我的完整,取决于把中立或破坏性事件转变为对自己有利状态的能力,勇气,弹性,坚韧不拔,成熟型防卫或转换型适应都不可或缺。

适应技巧会随年龄增长:

自行选择目标,建立坚强的自我,任何外来的失望都不能撼动。这股力量对一部分人来说来自认同家庭、国家、宗教、意识形态而确立的目标。对于其他人而言,来自精神一套和谐的符号系统。

化危机为转机:

第一,不自觉的自我肯定。

深信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一点不以自我为中心。精神能量不用于控制环境,而是致力于寻求一种与环境和谐共存的途径。对环境也有掌控能力,不把环境视为敌人,也不坚持把自己的目标和企图必须凌驾于一切事物之上。

第二、注意力集中于外界

注意力随时保持警觉,不断处理来自周遭环境的资讯。注意焦点仍由个人的目标决定,但尤需保持开放的态度,随时注意外界的变化,做出相应的调整。

开放的态度使是一个人更客观,能注意到变通的可能性,自觉是周遭环境的一部分注意力。从自我转移出去,沉浸在环境中。

第三、找寻新的出路

应付造成精神熵的状况,有两种基本的方法:一种是把注意力集中在阻挠我们实现目标的消除障碍,消除它,并重建意识的和谐;另一种是把注意力集中于整个状况,包括自己在内,探讨有没有其他更合适的目标,寻求不同解决之道。

俯拾皆是的契机:

人生各种状况都可能成为成长的契机。做好随时迎接意外的准备。只要怀着不以自我为出发点的信心,对环境保持开放的态度,充分投入,出路自然就会铺展在你眼前。人生初始就有种种预设的期许,无法实现目标又该怎么办呢?除非我们能像密切注意画布上变化的画家一般,对周遭的一切付出关心,根据事物直接给我们的感觉加以评估,不受成见拘囿,否则就不可能控制察觉到其他的可能性。

培养自得其乐的性格

一个能从生活中找到乐趣的人,和一个被生知压垮的人之间的差别,无非是外在因素的综合和个人对这些因素的阐释,也就是由他把挑战视为行动的契机所造成的。

自得其乐的人倾向于把潜在的威胁解释成充满乐趣的挑战,因此得以维持内在的和谐。这种人的特质是永不觉得厌倦,很少感到焦虑,投入周遭事物,并经常处于心流。自得其乐的人主要目标从意识评估过的体验中涌现,并以自我为依据确立目标,选择目标与认知的挑战有关,全神贯注,避免过于自我,从当前体验中寻求乐趣。这需要培养技巧,扩充自己的能力,不断追求成长。

悟:人生乐趣多,关键找适合。自得其乐好,培养才收获。选定一目标,坚持要去做。做中多反思,达成再挑战。莫贪功与利,只见功夫长。日日是好日,行在目标里。不知不觉中,幸福已来临。


六、追寻生命的意义:找到人生主题,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心流体验

能在一种活动中达到心流,并不通用保证这个人在人生其他方面的表现也会有相同的水准。如果不能以一种有意义的方式相互衔接的活动,只能产生支离破碎的乐趣。这一步要做到的就是化整个生命为统一的心流体验。

如果一个人决心实现一个困难的目标,所有其他目标都是为这个大目标而存在,他就会投入所有的精神能量,培养实现这一目标所需的技巧,那么所有的行动与感受就会形成蔚为和谐的整体,人生各个不同的部分也会契合无间。不论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每种活动都深具意义。

每个人都可以自己赋予生命的意义,找寻自己最终目标。

最终目标只要能为一生的精神能量建立秩序,它本身是什么并不重要,只要方向明确,行动规则清楚,注意力集中

(一)何谓意义?

意义这个词可以做三种解释。

第一种解释指涉一个最高的目标或重要性。

人生的意义就在于“寻求意义”:不论它本质,不论它来自何处,只要找到一个统一的大方向,人生就会有意义。

第二种解释指的是个人企图最后指的是一种有秩序的资讯。创造意义就是把自己的行动整合成一个心流体验,由此建立心灵的秩序。重要的是经由目标,集中精力投入一种实际而行而充满乐趣的活动。

心流的首要条件便是行动必须有目标。找到一个能统一所有的目标的方向还不够,我们仍必须不屈不挠地面对随之而来的每一个挑战。

企图一定要转化为行动,需奋斗。“一个人制定目标完成多少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有没有为实现目标而努力,不让自己的精力消散或浪费掉。”英国浪漫诗人布莱克说:“心中有欲望却不付诸行动的人,是在毒害自己"。

最后一种解释指的是一种有秩序的资讯。

这是前两种的结果。知道自己要什么,并朝这个方向努力的人,感觉、思想、行动都能配合无间,内心的和谐自然涌现。

方向、决心加上和谐,就能把生命转变成天衣无缝的心流体验,并赋予人生意义。

(二)培养方向感

在生活中为每天所做的事情找到统一的方向,吸引自己的精神能量。

1、文化有三个阶段

“知觉”、“观念”、“理想”,每种文化都有一套意义体系,帮助个人规划目标的实现。

知觉阶段的文化对现实的观念,以满足感官为整合的主轴。倾向于享乐主义及功利主义,以具体的需求为主要考量,以乐趣与实用性为主,很少考虑到抽象原则,他们所谓善就是愉快的感觉,对理想化的价值观则抱着不信任的态度。

观念阶段的文化轻视具体事务,全心追求非物质及超自然的目标。主张禁欲并超越对物质的关心。一般人的注意力都投注在宗教或观念上,如何生活得更好对他们而主并不构成挑战,心灵的澄明与坚定,才是真正值得追求的目标。

知觉与观念文化的差异就是知觉在于谋利,观念在于具有政治上的效用。保存二者优点,弥补两者缺点,索罗金称之为“理想文化”。它能结合具体的感官体验,而仍然保持对精神目标的尊重。

一个人是物质主义者还是观念主义者,或许并不重要,如何区别与整合自己的目标才最重要,复杂性取决于一个体系,如何发挥它的特色与潜力,还有不同特色之间的关系。

2、建立复杂意义

研究一般人如何发展自我观念,人生的长期目标等专题的心理学家,有一个共识,每个人刚开始都只想到求生,保持身体及其基本目标的完整性,这是人生的意义,很简单,就只是求生,求舒适,求享乐而已。当身体的安全得到保障后,一个人就可以扩张意义系统,包括家人、邻居宗教或种族等团体的价值观。这一步骤虽然通常会要求个人认同传统标准与规范,但人仍能提升个人复杂性。下一步又发展到个人主义的反省。个人再次转向内心,从自我寻求权威与价值标准的新基础。他不再盲目认同开始发展独立自主的善恶观念。这时人生的主要目标,变为追求成长、进步和实现潜能。前面各步骤都已臻至圆熟,第4步才能展开,这是最后一次脱离自我,认同他人及宇宙共同的价值观。在这个阶段极端个人化的人———就像修行功德圆满,听任河水控制船行方向的佛陀———终于心甘情愿,让自己的利益融入大我的利益之中。

这套建立复杂意义系统的过程首先精神能量投注在个体的需求上,精神秩序就是享乐的同义词。这一层次完成之后,注意力就可以转移到社群目标上,以及在团体价值观中具有意义的事。这时宗教、爱国心,别人的接纳与尊敬都成为内在秩序的变数。这套辩证过程的下一个动作又回到了自我:个人对较大的人群体系产生归属感以后,开始觉得发掘个人极限变成一项挑战,这促使他追求自我实现,并尝试不同的技巧观念与训练。在这个阶段,乐趣已取代享乐成为主要的报酬。但因为一个人在这个阶段又成为追寻者,中年危机很可能随之出现,他可能转业,个人能力的极限也构成了越来越沉重的压力,从这时起,个人已准备最后一次改变精力的方向:他也知道什么事自己能做,什么是光凭一个人的力量做不到,最终目标是跟一个超乎个人的体系————一种主义,一种观念,一个超越的整体而合为一。

并非每个人都能沿着这个复杂竞争的螺旋梯爬到顶。一部分,人永远停留在第一阶段。大多数人可能在第二阶段就觉得很舒适,较少的人攀升到反省式个人主义的第3层,达到与宇宙价值观结合的境界者更少。

上述4个阶段,对意义按照复杂度渐次增加而显现的过程做了极为简单的描述。个人的生活包含一连串不同的游戏,代表不同的目标与挑战,会随着个人渐趋成熟而改变。复杂性需要我们投入精力培养与生俱来的技巧,学习自制与自立,意识到自己的独特与极限,同时我们也需要投出精力去认识和了解个人疆界以外的力量,并设法与之配合。

(三)下定决心

目标决定努力的方向,目标一定要先受重视才能发挥作用。心流体验也是如此,目标与努力之间有对应关系,开始时靠目标证明努力的必要,到后来却变成靠努力证明目标的重要性。

凡事能无视痛苦和失败坚持下去的人,他的人生就有可能成为一股涓涓不断的心流,一系列有焦点,全神贯注,表里一致,秩序井然的体验,从内在秩序中创造出无穷的意义与乐趣。

但随着文化不断引进,这种程度的决心越来越难达成,主要是因为竞争的目标太多。

所以一个人一定要认识你自己。德尔菲神庙的门楣上,就刻着“认识你自己”几个大字。我们面临多样的抉择,个人的自由因而大为扩张,但吸引人的选择机会一多,不可避免的会带来方向摇摆不定的结果。所以每个人都必须发掘自己的终身终极目标。经过尝试与犯错经过努力学习,我们才能把纷乱的目标理出头绪,挑出能带给行动方向感的那一个。

认识自己的过程便是一个在尝试与犯错并在努力学习中纠正的过程。所以,认识自己也在不断的经历体验中发展自我,不断认识的过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当目标太多,争夺精神能量时,要学会剔除旁技目标,挑出最基本的目标。把无关紧要的枝节目标剔除,并为保留的目标排定先后次序。

要做到这一点,有两个基本法则,也就是古人所谓的“行动是生活”和“反省是生活”。沉浸在行动式生活中的人,借着面对具体的外在挑战,达到了心流状态。他们学会信任自己的判断与能力,并运用与生俱来的直觉,即刻展开行动,只要行动的竞技场具有足够的挑战,一个人就会在自己选择的行业中不断体会到心流。

行动虽有助于创造内在的秩序,但是也不是没有缺失,一个全心全意投注在实际目标中的人,或许可以消除内心的冲突矛盾,但他的选择机会也会大大受到限制。比如一个人在事业上成功以后,心中就会想起自己放弃的其它机会,为升迁而牺牲健康,值得吗?可爱的子女,一下子变成脾气暴躁的青少年,我现在坐拥权利和金钱有什么用?

这时就可以看出反省是生活的好处。

对经验进行独立反省,实际评估各种选择机会及其效果,一直被视为追求美好人生的最佳途径。每日数次反省自己的言行,严格检讨过去几个小时内所做的一切事,保符合长期的目标,各种建立自知之明的方法,都以增加内在的和谐为目标。

行动与反省,相辅相成。在为一个目标投下大量精神能量之前,首先先提出几个基本问题,我真的想做这件事吗?做这件事会有乐趣吗?在可预见的将来我仍然能从中得到乐趣吗?我和其他人必须为他付出的代价值得吗?完成这件事以后我还会喜欢自己吗?

(四)重获内心和谐

目标与决心塑造人生能创造的内心的和谐感,意识中也会洋溢着流动不息的秩序。

发生在人类身上的精神熵,都是因为觉得该做的事比做得到的更多,或自觉能做到的比环境许可的更多所引起的。一个人处理资讯的能力越强,内在的冲突可能也随之增加。面临太多要求、选择去挑战,我们会觉得焦虑;但太少时,我们又会觉得厌烦。

如何重获清明之心?必须建立一贯的人生主题

(五)一贯的人生主题

我们可以根据理性与自由选择创造和谐。包括海德格尔萨特,梅洛-庞蒂在内的哲学家,都肯定现代人的这项任务,并称之为'人生计划"。意为有目标指引,塑造个人的一生,并赋予生命意义的所所有行动。心理学家则称之为“特有奋斗”或“人生主题”,这些观念都指涉一系列跟一个终极目标有关的目标,个人所做的每件事都因终极目标的存在而具有意义。

精神能量与人生主题结合时意识就能达到和谐。但并非所有人生主题具有建设性。

存在主义哲学家把人生计划分为真伪两种。真计划乃是一个人知道自己有选择的自由后,根据经验进行理性的价值判断所选择的主题,只要选择足以代表这个人真正的感觉与信念,他最后选择的是什么并不重要。

伪人生计划指的是一个人因为觉得什么事都该做,什么事别人都在做,所以自己没有别的选择,也只好这么做。

真人生计划有自发的动机,因自身的价值而被拣选。伪人生计划则依靠外来的力量推动。

人生主题也有类似的区分。“发现性”人生主题是一个人基于个人经验和选择的自觉,自行撰写行动的脚本。“接受性”人生主题则是按照别人写旧的脚本扮演,分配在自己头上的角色,照本宣科,这两种人生主题都有助于赋予生命意义,但两者也都有优缺点。

接受性人生主题,在健全的社会体系下能运作的很妥善,但社会体系一出现问题,个人就很可能陷入变态的目标不能自拔,比如纳粹刽子手艾希曼,对他而言,人生的意义就是隶属于一个强大而又组织的制度,其它的事都无关紧要,在太平盛世这种人或许成为社会栋梁。但是他的人生主题太脆弱,一旦狂妄自大,心智失常的人控制社会问题就暴露无遗,可能会摇身一变变成得力的帮凶,浑然不觉自己的行动,违反人性。

发现性人生主题的弱点属于另一类型,因为它是个人自行界定人生方向奋斗之下的产物,所以往往缺乏社会的认可,他的创新和与众不同常被世俗视为疯狂或具有破坏性。

发现性人生主题个形面时,几个共同的原则:

首先这种主题往往是早年遭受重大伤害的反应——成为孤儿、遭人遗弃、受到不公平的待遇等。伤害本身并不重要,主题永远不能不能靠外在的事件决定。重要的是一个人对痛苦做何种阐释。

其次要在痛苦中找出方向,首先我们必须把它解释成一项可能的挑战,这种把伤痛的事件转变为挑战赋予生命意义的原动力,亦即从无秩序中发现秩序的能力。

最后不论他为自己的问题找出什么样的出路,都会惠及很多人。这种广泛利他的解决方式,是精神负熵人生主题的典型特征,它为会它为很多人带来生命的和谐。

从前几代建立的秩序中汲取经验,找到一个避免自己内心被扰乱的模式。文会累积大量的知识——或者说有秩序的资讯,可资运用在这方面。伟大的音乐建筑,艺术诗歌,戏剧舞蹈,哲学,宗教,都是以和谐克服困难的好榜样。但很多人都忽视它们的存在,只想靠自己的力量创造生命的意义。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往往包含有秩序的资讯,包括各种行为模式、目标模式,如何成功运用有意义的目标,规范人生的典范的。

《神曲》是谈及中年危机及其解决之道的最古老的文献,但丁这卷帙浩瀚的长诗,开宗明义就写道:“我的人生旅程的中途,发现自己置身于幽暗的森林,完全不认得路。”接下来的描写不但扣人心弦,而且在很多方面对中年遭遇的困境,可谓刻画的入木三分。

首先,但丁在黑暗的森林中徘徊时,发现三头野兽正垂涎欲滴的在背后窥视他。它们包括一头狮子,一只山猫和一头母狼——象征野心、色欲和贪婪。换言之,但丁的大敌就是他对权力、性欲和金钱的渴望。为了避免被欲望吞没,但丁,拼命的往山上跑,希望能逃脱,但野兽越追越近,绝望之余,但丁只好向上帝求助。一个鬼魂应他的祷告出现——来者是早在但丁出世前1000年就已经去世的大诗人维吉尔。但丁崇拜这位前辈气魄宏伟的诗篇,一直视他为良师。维吉尔告诉但丁:好消息,是有一条路可以走出这森林,坏消息是这条路必须通过地狱。于是他们穿过曲曲折折的地狱之路,沿途看见那些不曾选择人生目标,或误把增加精神熵作为人生目标的人的悲惨下场,这些人就是所谓的“罪人”。

建立进化的观念:所以我们关注的问题我们从哪里来?我们往哪里去,什么力量塑造我们的生活,什么是善什么是恶?我们彼此之间我们和宇宙之间有什么关系?我们的行动有什么后果,这些都可以用目前的进化论知识做系统的讨论,这方面的知识未来还会继续扩充。

进化的观点同时指向一个值得我们投入精力的目标。

复杂性除了独特化,还要整合。未来一代的任务就是开发心灵的这个层面。过去我们学习,把自己跟别人及环境区分开来,现在我们要学习在不丧失辛苦得来的独特性前提下,跟周遭其他个体及重新结合,未来最大的希望就寄托在宇宙体系是靠共同法则结合的认知之上。认清人类意志的极限,接受与宇宙合作而非统治宇宙的角色,我们就会像终于回到家的流浪者,觉得无比轻松,只要个人目标与宇宙心流会合,意义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悟:建立人生的一贯主题,选择一个值得我们投入精力的目标,最后把个人目标与宇宙心流汇合。总之,真得不容易。还是回到本书的开头,作者就曾强调过“ 幸福要靠个人的修持,事先充分准备,刻意培养与维护。”这些都需要一个人付出极大的精神能量,具有高度自律和坚强的毅力。还得克服欲望,建立无功利心的行动动机。另外还有个人天性的限制。但是在人生经历体验中学习,建立目标,在行动中去寻找,就算达不到作者所说的最高境界,但还是一定会有幸福来敲门的!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6,039评论 6 49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2,223评论 3 392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916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8,009评论 1 291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7,030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1,011评论 1 295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934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754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5,202评论 1 309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433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590评论 1 34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321评论 5 34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917评论 3 325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568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738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583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482评论 2 352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