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
【子曰:“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这其实是两个章节,上面的章节内容不多,华杉合在一起讲解了,这里也合在一起。
孔子说,他从卫国返回鲁国之后,才订正了礼乐,使雅颂各得其所。
前面说过,“师挚之始,《关雎》之乱”。周公所制定的,年代久远,有的篇章遗失了,有的次序颠倒了,有的音律不对了。孔子周六四方,参互考订,修订周全了,所以从卫国返回鲁国,特为正之。
华杉说孔子完成了这一文化遗产的传承事宜,不管是用诸宗庙,还是用在朝廷外交,都各得其正,不再紊乱。
这是说的孔子订正乐章的事情。
后边说的日用伦理、起居饮食的事情。“出则事公卿,入则事父兄,丧事不敢不勉,不为酒困,何有于我哉。”
华杉讲解说,上朝办事,则善事公卿,能尊敬领导,能承担自己的职责,能完成自己的工作。回到家里,能善事父兄,孝敬恳切,克修弟子之仪。遇到有丧事,克勤克勉,竭诚尽慎,礼制周全。虽然有时喝酒,那是宴会之利,助兴同乐,但从来不会多饮酒醉,以至于昏神乱性。
怎么才算不为酒困呢?《礼记·乡饮酒义》里记载:“饮酒之节,朝不废朝,莫不废夕。宾出,主人拜送,节文终遂,焉知其能安燕而不乱也。”饮酒也有规矩,就是不能从早晨吃到晚上,耽误工作。贵宾告别,主人也要拱手送客,礼貌周到,而不是杯盘狼藉,醉卧如泥,或者胡言乱语,脚下无主,忘了礼仪规矩。因此也可以知道,请客饮酒不是为了享乐腐化。
“有何于我哉?”这几件事,我做到了没有呢?
华杉注解说,这几件事,说起来都简单,公事要做好,家事要做好,丧事要做好,喝酒不要喝多,不是最寻常的要求吗?但是自问一下,又有谁敢说自己做到了?做到就是圣人。做圣人就这么简单!所以儒家讲日用常行,凡事彻底,把最平凡的事,做到最彻底;在最寻常的事上,付出最不寻常的努力。
“何有于我哉?”对正乐这样的国家大事,孔子毫不客气轻描淡写地就说我把这事作对了。对喝酒不要喝多这样的日常小事,他都不敢夸口说做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