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称莲
早饭,我端上了一块厚厚的千层饼。买的时候,卖家是刀切的,从切口可以看到一层一层叠起来的痕迹,就像褶皱山一样,看着很漂亮。
刚坐下,先生就一把拿起整块的饼,从上到下掰了一块。他放下的时候,刚才还赏心悦目的“褶皱山”已经破碎得乱七八糟了。
我脱口而出:“亲爱的,你不知道这是千层饼吗?”
说话间,先生的脸已经涨得通红,出来的话则是:“怎么了?!”声音也明显偏高。
我心里一紧,立刻意识到我俩的沟通出了问题,赶紧纠正:“亲爱的,你脸红了,声音也高了,是生气了吗?我的意思是千层饼应该从上到下一层一层来吃,这样就不会变得乱七八糟了。”
听我这么说,先生明显缓过劲来,说:“我这么掰就是想一口可以咬到每一层的调料,感觉这样味道会好一些似的。”
我忍不住哈哈大笑:“你发现没有,我俩多么不同。”
他也笑着承认了这一点。
多么平常的对话,要是搁在以前,我和先生很可能就会吵起来。
两个人之间总是会因为差异而产生矛盾和冲突,我想很多人都有体验。
为什么会这样呢?是我们都忽略了自己看到的和听到的事实,而做出了自己的解读,根据自己的解读,内心泛起了不好的感受,正是因为这不好的感受便产生了防御性的言行。
我看到先生那么掰饼,首先在内心做了一个解读“做事粗鲁,没有教养”,于是就有些生气,基于我的生气,便来了那么一句不知所云的问话。而先生听到我的问话的时候,他听到的是我在指责他做得不好,感到很愤怒,于是即刻回击。
我们俩的反应其实在重复着自己成长过程中学到的互动方式。
我的家庭很难看到直接表达自己内心需求的人,大家说话都小心翼翼很含蓄。我学会的就是不直接表达自己,习惯让别人猜测我的意思。上面的那句问话,就是习惯性的表达。很多时候,我感觉先生就该明白我的需求,要么不表达,要么拐弯抹角的不直接表达,因此闹了不少误会,还感觉自己特别委屈。
先生呢,他小时候比较调皮,据说常挨骂,而且兄弟姐妹中就他被父母责骂甚至被打得最多。这导致他像一只刺猬,一有风吹草动就立刻竖起尖尖的刺来保护自己。更多的时候,他是那个挑刺的人,总感觉他在攻击我。
如果在过去,我可能不会改变话锋,而是会再多加一句“你不知道千层饼如何吃吗?”那就一定会爆发战争。
这样的互动模式延续了多年,我和先生都很痛苦。
还好,我学习之后,明白了我们互动中的阻碍,沟通才变得越来越顺畅。
好的沟通应该是在看到对方的行为或者听到对方说的话的时候,别急着根据自己的解读做出反应,而是好奇一下对方真实的意思是什么,再去回应对方。也就是先慢下来,变自动化反应为有觉知的回应,避免冲突发生。
再回到我和先生的例子,当我看到先生那么掰饼子的时候,可以问一句:“你怎么那么掰着吃呢?”然后告诉他我的意思:“我觉得吃千层饼应该一层一层吃,这样不会破坏饼的形象。”
他就会说:“我这样掰是想每一口都可以吃到每层的味道。”
这样双方就不会有之前不好的感觉了。这正是我俩大笑之后再讨论沟通的时候达成的共识。
在不能肯定别人意图的情况下,我们常常基于自己的理解对听到和看到的事物做出反应,意见不合便升级为矛盾和冲突,并陷入“应该怎样”的权力争夺中。从我们俩的例子里就可以看出,两个人对同样一件事情会有不同的处理方式,无论这样的处理方式是从哪里学来的,都是没有对错的,重要的是彼此之间要学着互相理解和尊重。很多时候,理解了对方的意图,矛盾自然就化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