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我是一个孤单的人,但我并不是一个忧郁内向的人。恰恰相反,在其他人看来我活泼且健谈,热心且开朗,不会跟谁自来熟,但也绝不会让初见冷场。只不过,渐渐地,其他人发现,无法走进我的内心,因为我不喜欢麻烦别人,我不会向谁倾诉我的烦恼,也不善于找人帮忙。而人与人之间很多关系都是靠一点一滴麻烦出来的。
追本溯源,这大概是源于童年时期父亲角色的缺失。小的时候,通讯和交通都不发达,东北老家的治安也不如现在好,父亲出差在外为生计奔波,常常一年半载音信皆无,只有偶尔一封的信件成为父亲与我和母亲的联系。生活让父亲无法不重利轻别离,而年幼的我对经常的离别和偶尔的团聚并没有特别的感触,只记得母亲领着我挑门过日子时常感到压力和不安却没有宣泄的对象。母亲工作之余,又当爹又当妈自是十分辛苦。那个时候,我告诉自己要懂事,尽量不给母亲增添烦恼,因此在学校遇到霸凌不敢说,心里的想法也不敢倾诉。这个世界对于女性的恶意和潜在的危险往往隐藏在细微处。母亲不仅担心我上下学路上的安全,也怕我交友不慎,行差踏错,无心向学,因此常对我疾言厉色,强势看管。久而久之,缺乏安全感和防备心强便养成了我倔强执拗的性格。这样的状态大概从幼儿园时期持续到我高中毕业,后来终于父亲不必经常出差了,我却漂洋过海了。印象里我和父亲甚至没有坐在一起促膝长谈的时候,父亲也常闹出问大学时期的我什么时候高考的乌龙。
身处异国他乡的那段日子,我一直督促自己要独立自强,不同于别人擅长寻求帮助,我锻炼自己的自理能力,习惯性地拒绝别人的帮助,这让朋友们觉得他们不被需要,也让自己倍感孤独。对于喜欢的人,我也总担心有天会突然失去,所以不敢轻易投入感情。其实,我不是习惯孤独,而是对友谊与陪伴抱有更真诚更热切的念想,而孤独是我为这份坚持不得不多缴的税。我也渴望融入朋友。但真的在社交时,却往往发现不知该如何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明明很在意一个人,却佯装云淡风轻;面对自己喜欢的人时,更容易紧张焦虑,做什么都放不开,拘泥僵硬,端着自己,显得不自然,为了不伤害对方而选择让心灵再次回到角落待着。
最终,赢过了漂泊,却输给了孤独,难免经历遗憾,也都学着放过自己。我并非坚强之人,我假装的坚强只不过是柔弱生了茧子。从没想过做优秀的人,只希望自己不曾放弃自己。尝试过,努力过,挣扎过,失败过,很可惜自己并没有如期望的那样出人头地。明白人最终还是要学会与自己和解,接纳自己的不完美,在不断的自我了解与妥协当中成长,才不会趋于浅薄无知,才不会纠结于无法改变的过去而放不开现在的自己。罗曼·罗兰曾说过:世上只有一种英雄主义,就是认清了生活的真相后依然热爱生活。若能与自己和解,我便是自己世界里的英雄。希望自己可以不需要靠一切阿谀外界的行为来获得安全感,不需要靠一切贬损外界的行为来获得优越感,不需要靠外界的一切褒扬来获得存在感。
我想与自己和解大概是释怀。正如,某天,你无端想起一个人,他曾让你对明天有所期许,但是却完全没有出现在你的明天里的时候,最先释怀的人,才能获得幸福。只希望,自己在他的心里可以是个特别的存在,希望他不曾忘记我。也或许他心里住过太多的人,早已没有了我的位置。希望有天能遇到一个人,他能看穿我所有的伪装,知道我其实并没有看起来的那么坚强,希望他能够成为治疗我孤独的良方,告诉我,压力两个人来承受就会减半而分享会让快乐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