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关于童年,关于那时童年,一直是朋友们常常说起的话题。在一个冬天阴冷的城市里,一群人依偎着回忆取暖,试图找到记忆的原乡。每个人的故乡都在沦陷,每个人的生活都在沦陷。
打捞我们的记忆,寻找我们的印迹。陡然发现,我们都是一群饥饿的孩子,我们对上了共同认知的密码,我们拥抱着含泪:同志!终于找到你们了,终于找到“组织”鸟。
留下我们每个人的私人记事本。
好了,怀旧吧。
——分割线——
那时@吃系列(六篇):
1.主吃:包谷麦子稀饭 红苕洋芋坨坨
2.偶吃:吃肉要打标枪 每次糊臭嗝嗝
3.偷吃:汤圆红糖鸡蛋 暴殄天物汗汗
4.盼吃:最是过年过节 吃肉冷盘抢抢
5.乐吃:偶发欢乐事件 奔走扑爬连连
6.混吃:亲戚多多来啊 不惧面条烫烫
7.找吃:鱼虾蟹鳝活物 逮到烧来整整
8.苦吃:我的中学生活 盐巴干饭咽咽
那时@喝系列(一篇):
1.常水:泡菜水
2.药水:十滴水
3.洋水:啤儿酒
4.酒水:红苕酒、包谷酒、香槟、汽水、大冰
5.梦水:娃哈哈
那时@玩系列(三篇)
1.器具:铁环、地嘟嘟、耍泥巴
2竞技:藏猫猫、挤油渣、斗鸡、藏猫猫、下卵子棋
3.扮演:办锅锅桥、扮家家
4.体育:游泳
那时@乐系列(三篇)
1.赚钱:挖中药、做买卖、学吹鼓手
2.学习:赶场天看小人书
3.娱乐:唱歌
【关于吃的前记】
关于吃,必须说,不得不说。
一个字,饿;两个字,黑饿;三个字,好球饿;四个字,蛮几吧饿;五个字……
如果早些时候有原生态一说,那我也许要去试一把,因为我的嗓门忒大,那是从小破空凄厉地叫唤:“我饿哒”、“我饿哒哟”嚎出来的。
很多时候躺在床上,忽然心头很冷:人多时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热闹的场合愿意靠边一些,常常却口水翻翻;试图静思钩沉自己的回忆,然波澜不能自已。内心自闭,貌似狂热。
哪怕觥筹交错,哪怕鲜衣怒马,哪怕人模狗样,哪怕色厉内荏……二十多年了,内心依然焦裕禄,心底仍缺安全感。
是因为饥饿么?
是的,与生俱来的饥饿,如同影子一样永远挥之不去,尽管现在已经肥得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跟猪相像。
寻找原点,切换回三百公里外,那个位于库区,却离长江有几十公里的偏僻的农村,那是生命肇始的地方。
彼时,是中国上个世纪70年代初,还基本处于当下很多人比较陌生的生产队-大队-公社的组织网络结构。官方的说法,是计划经济,是大集体经济,是二元剪刀差最厉害的历史时期。
那个时候,靠工分吃饭。年终分粮食的依据,就是按工分比例分配粮食。
饿了的时候,开始是喝水缸里的水;实在太饿,吃半个泡萝卜;还继续饿,就只有在床上躺起……
【关于吃的闲白】
关于童年吃啥子,先不慌到说,且说关于吃的后遗症——
1.说话声音大
现在能够从一楼吼起,六楼办公室都听得到,要拜小时候饥饿所赐。据考证,从开口说话伊始,散居几个山包的生产队的人都能常常听到嚎叫:“我饿哒”!“我饿哒哟”!!“我饿得遭不住哒啊”……也许大半是饥饿,小半是基于“路径依赖”无内容、意识流地发声练习而已。
2.每顿胀得多
吃干饭不挑剔,哪怕火车轮船上再难吃再坚硬的干饭。而且不要汤不要任何菜下饭,吃起来天然感觉越嚼越有甜味。当然对于菜蔬之类,不大愿意吃,以至于被家人限制只吃两碗,其余必须吃菜。
吃的数量可以用“罄竹难书”饭桶一个来形容。一度,早上半斤米干饭,中午7两米干饭,晚上半斤米干饭。
3.只吃猪嘎嘎
烧白、粉蒸、回锅、酥肉、喜砂;
坨坨、块块、片片;丝丝、条条;
但凡只要是猪肉,没有不喜欢。
但凡其他任何肉,都不大喜欢——鸡肉鸭肉骨头多,搞头不大;鱼肉鳝肉刺刺多,费神淘力;牛肉羊肉骚哄哄;肠胃不适。
4.味蕾单一化
其实这条,是从第三条延伸出来鼓捣多加的一条——由于缺乏锻炼,也没有尝过啥子其他更多的东西,所以对于其他味道接受起来比较恼火。尽管鱼虾也是吃过的,
牛羊肉牙祭也是要去撵的,但对于猪肉以外的其他味道,几乎不接受。鱼虾有天然的腥臭味,牛羊肉有骚味,都没有猪肉纯正。
�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