愚人节是个有趣的西方节日,在这一天的中午之前,大家可以互相撒谎和愚弄,知道谎言被戳穿。随着很多西方的有趣的节日进入中国,这个节日对中国年轻人也已不再陌生。坦诚地说,每个人既是天使也是魔鬼,谁从小到大又没有撒过一次谎呢?有这么个约定俗称的节日让大家释放下心里那个小小的魔头,从心理学角度讲,应该是件好事。
人用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无非就是通过行动或语言。因为行动需要一定的时间、过程最后经过分析才能看到表达内容,所以一般都是通过口头或书面的语言表达来得更快捷、方便。然而,任何事物都有两个方面;语言表达固然有其便捷性,但同时也是因为缺少了相应的验证过程,而更容易出现刻意的或无意的偏差。
所谓刻意的偏差,说白了就是谎言。我这里说的谎言,是个中性词,指的是这个现象本身;它并不会因人的意志而完全消失,但可能会因人的意志而遍地开花。谎言真的是个古老的话题,而且具备长久的生命力。从古代神话(如渔夫与魔鬼的故事)到现代的一些历史书,都可以看到谎言的影子。从日常生活到世界层面的战略布局,谎言从来都不会缺席。说“谎言”是个中性词,是因为并非所有的谎言都是恶意的。有一些谎言绝对是善意的,如医生为了避免绝症病人心理上对病情的影响而说的谎言。有一些谎言虽不是善意,但也绝对是无害的;如单身青年回家过年为了避免七大姑八大姨的审查而说的关于自己个人情况的谎言。最后一种才是真正有害的谎言,也是人们所鄙视的谎言:人们为了达到自己个人目的,满足个人私欲,或掩盖自己罪恶而说的谎言。因此,谎言本身是个中性词,判断其最终性质,是要结合说谎人面临的环境和说谎的目的的。
而要判断一个人的目的,其实行动往往比语言更靠谱。因此,我们说,看一个人到底怎么样,到底想做什么,不要仅仅听他说些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些什么。当然,对说这句话的人的目的的理解,也要以这句话本身为标准。例如,有些人也说:“看一个人到底怎么样,到底想做什么,不要仅仅听他说些什么,而是要看他做了些什么。”但观察他的行动,就可能会发现他只是为了取信与大家才这么说,而并不是他自己真正做到了言行一致。所以,建立自己的体系,而不要盲从别人的体系,是对这句话理解的前提所在。再伟大的人也有犯错的时候,再诚实的人也有撒谎的时候。我们要相信的是道理本身,而不是讲道理的那个人;如果你仅仅去相信那个讲道理的人而不是道理本身,你的大脑就只会成为别人的工具,而非上天给我们的最精彩礼物。
当然,对于不了解的人,我们开始的时候还是要善意地去相信别人所说的;但一定要在后期看他所做的,并以此为标准去检验他所说的。毕竟,Action speaks louder than wor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