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有色公民而论,美国显然没有实践她的诺言。美国没有履行这项神圣的义务,只是给黑人开了一张空头支票,支票上盖着“资金不足”的戳子后便退了回来。但是我们不相信正义的银行已经破产,我们不相信,在这个国家巨大的机会之库里已没有足够的储备。因此今天我们要求将支票兑现——这张支票将给予我们宝贵的自由和正义保障。
1963年马丁路德金演讲《我有一个梦想》
1
以旅程装载截然不同的二人,傲慢与偏见,不可遏的争执与表面的和平,底层白人和上层黑人,故事的预设本就巧妙。
我常常爱看反转难测的悬疑和剧情片,要么就是连篇累牍的诗意堆砌的文艺片,而一个简单的故事要以细腻的触角去感知,我宁可读书,也总耐不下性子观影。但《绿皮书》是个例外。
“不用想,俩人就是吵一路,然后在去改变和被改变的天平中摇摆,最后二人达到平衡状态,皆大欢喜”。这个猜测,在影片的介绍里已讲得明白。
均匀分布的笑点,像炖一锅土豆牛腩,隔阵子佐些酱汁,慢慢吸收入味,有人好这口。
说来惭愧,我对美国南北战争、种族矛盾这些渊源知之甚少,早些年《月光男孩》炒得火热,性质却不断被搁浅,回头看才发现,主角还是马赫沙拉·阿里,依旧是被看低的黑人身份,和艰难的同性恋。
电影由真实故事改编,著名音乐家唐Don Shirley和他的司机黑帮混混Tony Lip一路南下巡演时的经历,60年代前后,马丁路德金主导的黑人独立运动甚嚣尘上,黑人为争取种族平等的世间接二连三,但白人对黑人的仇视也是愈演愈烈。
影片里提到1956年爵士音乐人纳金高尔在南部演出时,3K党的人推下了舞台,遭受暴殴。
片名《绿皮书》确有其书,1936年出版,意为给黑人旅客出行的安全指南,书中收录了愿意接待黑人的餐厅、旅馆和度假地,这本绿皮书当时算得上是每个黑人旅行者的圣经。
DOC唐谢利经人推荐,选中Tony,这个虽中年发福、却仍有一身肌肉的硬汉,对妻子和孩子百般柔软,靠吃下26个汉堡赢得了大胃王的50元奖金,他靠打架赚外快,被别人称作“牛皮大王”,还为此沾沾自喜。
Tony在Doc的寓所面试,这个黑人男子,束之高阁,住在顶级剧院的最高层,家里布置得像宫殿,坐在“鬼王座椅”上,他孤傲、不易亲近,其实也有自卑的成分作祟,身为黑人,他想向世人证明自己的血液并不低贱。
易碎的心镶着高贵的钻石,是想在远处就折射了太阳的强光,将旁人驱离自己身旁。
在一开始,Tony就占了上风,他拒绝做Doc的男仆,伺候衣食,作为司机,他只擅长搞事情和解决事情。他要走,Doc留他;他提了更高的薪资要求,Doc从了。Doc孤注一掷,愿意赌一把,愿信Tony所说,南下巡演之路的矛盾,除了他,别人未必应付得了。
Tony最开始是瞧不起这些“黑鬼”的,他们喝过的杯子,他都会嫌弃地丢进垃圾桶。高额薪资收买了他,所以去为黑人DOC开车,可无论如何,他不愿让更多人知道这件事,对于从前道上的朋友,他只说“我最近还挺富裕的”,借此推脱了“不大正经的外快”。
这段旅行,是以两人的争执和探讨为主线的,车子向前行驶,像鱼一样穿行在地图上,南部的风光只透过窗外匆匆略过。巡演一场接一场,迅速切换。
2
Tony边吃三明治,一边歪着身子跟后排的Doc侃侃而谈。
“别人都叫我牛皮大王!”“你似乎还觉得很骄傲?最亲近的人都叫你牛皮大王,你难道不伤心吗?”
Tony的云淡风轻,Doc的一本正经,镜头切换前后虚实的时候很有趣,像一场拔河,势均力敌,两人非想把对方驯服了不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许多是从“获胜”开始的,并没有绝对的、心甘情愿的平等。
实在让人忍不住yy,前半段可不就是高冷霸道总裁和人穷志坚傻白甜女主的故事么。
Tony捡了一块幸运石,Doc坚持认为这是“偷窃”,建议他还回去。Tony用力地关车门,狠狠地踩着石子路,还了幸运石,回到车上生闷气。
Tony在公路上激动地买回一桶KFC,吃得津津有味,狂吹炸鸡的彩虹屁,Doc嫌不卫生,不为所动,Tony继续坚持不懈地怂恿Tony试试,Doc终于松懈,半推半就地接过炸鸡。
一分钟后,没有人逃得过“真香定律”。
Doc读懂了炸鸡,也随着Tony把骨头潇洒地丢到车窗外。肤色黝黑的Doc大笑着,只露出整排洁白的牙齿,像一盏白炽灯,在阳光洒不进的汽车里。
但剧情演着演着,角色又自然地对调过来,过渡倒也自然,见缝插针地见于言语之间。
Doc独自去酒吧,被几个白人围攻,Tony气势汹汹赶来,他想用拳头解决的,甚至要挟要掏出背后的枪来。酒吧老板机智地化解了矛盾,免了一场战争。
Tony训斥Doc不应该乱走的,Doc醉得东倒西歪,委屈地回答一句,“我不过是想出来喝个酒,我到底做错了什么?”Tony对黑人种族固有的偏见,大概是从这一刻开始慢慢融化的。
然,他自以为根深蒂固的成见,不过是冰淇淋似的一杯,而整个社会的思想观念才是冰山,浩渺不见边际,细细密密地冷,侵入脾肺。
又一次,Doc被关进警署,Tony赶到的时候,他和一个瘦骨伶仃的白人男孩锁在角落,衣不蔽体,目光沉如灰烬。Tony给他拿衣服披上,拿钱贿赂警察,把他救了出来。
Doc坚持认为自己没错,他不过是遵从自己的心,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喝酒也好,同性恋也好。在Tony面前失了面子,裸露的不止是身躯,而是所有强装的骄傲与尊严,破碎溃不成军。
两人争执后的第二天,Tony碰上他道上的朋友,用意大利语劝他离开黑人boss,去帮他们干活赚一笔钱。Tony游移不定,并没有给答复。Doc听懂了这段意大利语,他以为Tony下定决心要离开的。他开更高的薪资留Tony,Tony却只是以平常那样玩笑的口吻回答他,我不会离开的,你也不用给我涨薪。
这段我觉得感人,却只读出了Tony的忠诚;但一同观看的老九却说,这段是整部影片最触动他的,男生的情义并不一定是两肋插刀的浩荡铁骨,有时也是极致柔软的。他说,Doc是怕Tony离开的,这份挽留他没有丝毫把握,但还是丢下了面子去了。多日相处下来,Doc明白,Tony没有嫌弃他的黑人血统,两个人越来越像一对真的朋友,相互理解相互帮助,在Tony面前,他感受到久违的轻松与被尊重。
而Tony也是也是那种表面看起来事事不上心、却总静静藏着真情的人,他不喜欢肉麻露骨的诉说,而只以最实际的行动去表达。他亦是慢慢地,放下了对黑人的偏见,开始接纳、尊重、理解Doc。
3
两人最激烈的一次争吵是因为夜间行车进入“日落镇”,镇上不允许黑人在天黑之后出没,警察试图扣押Doc,Tony动手打警察是因为他们说了一句“你的血统其实也是半个黑鬼”。Tony的拳头总是先于思想出招。
Doc打电话给总统肯尼迪的弟弟,俩人从监狱里被放出来。雨越下越大,两人的争执越发激烈。
“你这种活在宫殿顶层的人,根本不懂我们下层人的疾苦”
“你不懂他们的食物和生活,你真正懂过你的黑人同胞吗?”
“我至少知道我自己是谁,可你呢?”
Doc彻底怒了,近乎崩溃的,他在黑夜的雨地行走,眼泪随雨水一起落霞,又融在深黑色的夜里。
“我的黑人同胞看不起我,觉得我为富人演奏,过上了浮华的生活;白人也看不起我,始终认为我的血是低贱的;男人女人都看不起我,因为我是同性恋,那么你告诉我,我到底是什么?我是谁?”
生病了可以治,做错了可以改,穷了可以赚钱,失恋了可以重头来过,可唯独皮肤紧紧粘附着血肉之躯,丢不掉改不了,他们什么都没做错,却仿佛犯了天生的罪行,背负着歧视的枷锁终身爬行。
Doc始终以被黑人同胞仰视的身份生活着,他在上流社会穿行,名利双收,似乎已拥有至高荣耀。三重奏里的成员告诉Tony,Doc本可以在城市里拿着比巡演高三倍的工资,过上安逸的日子,可他南下巡演就是为了改变白人种族的偏见,即使有风险也不能退缩,因为要改变社会的偏见,光靠才华是不够的,还需要有勇气。
Doc和Tony在路边休息时,不远处的农庄尽是弯腰农作的黑奴,犹如列宾的《伏尔加河上的纤夫》。他们看到农场外的Doc,西装革履,靠在汽车旁休息,黑奴们都停下手中的农活,只是静静地看着Doc,隔一段距离,所有不公、不解、无奈都像黑石子一样袭击而来。
Doc在橱窗一套很喜欢的西装,Tony怂恿他进去试穿,老板用最自然的口吻说,“你买下可以,但不能试穿”。恶的最高程度的伤害是,恶而不自知,当时的白人从不认为他们对黑人是“歧视”,不过是像对待动物、一块抹布、一个囚犯那样,秩序严明、等级分明,自然而然,自己并没有错。从出生到老去一直如此。
Tony在庄园为富人演出,台前大家啧啧称赞他的天才荣光,可当他下台后去找厕所时,管家指着树后面的小房子说,“你应该去那里解决”;所有观众都在餐厅用餐,而主角Doc却没有资格进入餐厅,原因是“黑人不许在此用餐,规定不可更改”。
40年代,在《乱世佳人》中凭奶妈玛格丽特一角拿下奥斯卡奖,奥斯卡历史上第一位黑人获奖演员,可颁奖典礼上,因为隔绝政策,她只能一个人坐在一个小角落。电影首映礼上,她甚至不能出现在舞台上。
是制度愚昧,还是人愚昧?
美国历史上著名的“小石城事件”中,艾森豪威尔总统下令允许黑人和白人一起上学,从而引发反抗的暴乱时,一个白人小孩在采访中说道:“如果上帝想让黑人和白人一起上学,就不会创造出白人和黑人了”。
好几次,Tony为Doc抱不平,责怪他大可不必忍耐,而应该奋起反抗。Doc告诉Tony,很多时候,暴力不能解决事情,只有理智和尊严才行。Tony并不认可这一说法,在他生活的世界,见惯了阴暗、贫富差距、生死,他从不撒谎,只是试图让别人接受事实,遵从他们的内心,无论这个过程是用拳头还是用言语。
有趣的是,最后一场演出,管家不允许黑人Doc进餐厅跟白人一起用餐,这次,他没有用自己管用的“忍耐”,而用Tony擅长的“暴力”做出了回应,直接取消了这场演出。Tony告诉他,“很多时候你不要看这个国家为你做过什么,你要看自己为自己做了什么”。
像平放的液体沙漏,左右两边终会渐渐渗入彼此的思想领地,直至最后平衡对等。最初两人都妄想“制服”对方,后来以旗鼓相当的力量妥协对方,实现双赢。
4
影片片尾字幕也详细说明,Doc和Tony成为一生挚友,一直到2013年Doc辞世,两人还维持着亲密的友谊。
Doc和Tony一起睡在小旅馆的双人间,Tony问Doc为什么不跟朋友联系,Doc说,他知道我在哪里,需要的时候会自己来找我的。Tony说,“孤独的人,总是缺乏迈出第一步的勇气”。
现实生活里,Don Shirley的侄女向记者讲述,说Don其实并不是独来独往的,他一直跟家族成员有联系,也并非与黑人同胞不相往来,影片有失事实,确实为了美化主角,让故事更饱满。
影片中的Doc孑然一身,将自己藏在城堡高处,画地为牢。他害怕付出,也害怕被伤害。
Doc和Tony离开演出庄园,一同去黑人酒吧吃晚餐。酒吧里的黑人投来差诧异的目光,他们习惯了被歧视、被驱逐,嫌少见到白人主动踏入黑人的地盘。
Tony怂恿Doc去台上弹琴,是想让Doc真正试着去了解黑人同胞的生活。
离场时,Tony对着空气开枪了,吓跑了意图打劫Doc的小混混,Doc说,“我就猜到你是真的有枪”,Tony说“来这种地方不能露富,知道吗”,Tony也许是希望,此后两个人还能有很多次一起来酒吧玩的机会吧。
当Doc最后开车将睡着的Tony送回家里,如约赶上圣诞家庭聚会时,Tony邀请Doc一起到家里过节,Doc只是笑着道谢然后拒绝了,他怕Tony的家人未必能接受自己,孤独惯了,他不懂怎么去打破僵局。Tony没有再留,他懂Doc,懂他的尊严、脆弱、固执。
Doc回到了他的阁楼宫殿,他让管家早些回去陪家人过节,白人管家笑着道谢,Doc看了这位陪伴自己很多年的管家,良久,只得到一句“Merry Christmas”,没有等来对方哪怕只是客套的一句“你要和我的家人一起过圣诞吗?”
Doc拿出那块戏很多的幸运石,它被Tony捡回来,又被他假装放回去,其实一直揣在兜里,Doc心知肚明。回程的时候,Doc让Tony把幸运石拿出来,能给回程带来好运。现在Tony把这块幸运石留给Doc带回家了。
Tony在家庭聚会上很沮丧,总也提不起兴致来,家人问他,“你和那个黑鬼的旅行怎么样”,几乎是脱口而出的反驳,Tony说,“不要叫别人黑鬼”,家人都一脸尴尬,唯独妻子Dolores看着他的改变,露出欣慰的笑容。
Doc提着顺风威士忌来Tony家,他还没有攒够敲门的勇气,但步伐已经跨了很远,从他远离人间烟火的孤独阁楼,到Tony温馨平凡的小家庭。
故事最后是温暖的,Tony的家人欣喜地接待Doc,大家将坐在一起度过这个飘雪的却温暖的圣诞夜。
孤独的人,遇到懂自己的人,几率不大,若能有,便是极其有幸。若没有,也终将与自己和解。
5
Tony和妻子Dolores的感情戏不多,但在整片串成一条重要清晰的线索,细密的银质手链似的,精致保管,是乏味光阴里日复一日的珍藏,在光亮处闪着并不耀眼、却温柔的光。
Tony读书不多,粗俗直白,不懂浪漫。但他待妻子、孩子极其有耐心,离家两个月去给Doc当司机,他需要很大的勇气,Dolores的眼泪不着痕迹地扎在他心上。
但Dolores亦是坚强懂事的女人,他主动替丈夫接下Doc的活,忍着不舍,告别丈夫。
她让Tony记得给自己写信,能省长途电话费。Tony犯难,但仍是一天天地揣着信在手上,将他们寄回家,文化程度不高的他,信里全是拼错的单词,流水账一般,事无巨细地报备生活琐碎。
后来Doc教Tony写信,告诉他,“你应该在信里告诉她,你想念她”。
Tony在纸上写:“我写信的时候正在吃薯条,我觉得有点渴了,我把袜子洗了,正在电视机上晾着,我应该带熨斗的”
Doc教他写:“亲爱的Dolores,当我想起你时,我想起了爱荷华州美丽的平原,我们之间的距离,使我意志消沉,没有你的时光和旅程对我来说毫无意义。”
Dolores在灯下读信,感动得落泪。她是很思念丈夫的,但她是智慧的、坚韧的,不愿做他的包袱,而是始终在身后支持他前行。
她会到处跟人炫耀丈夫给自己写的情书,跟人夸奖自己的爱人是多么浪漫而又勇敢。
人们常说,柴米油盐的日子最是长情,可女人们仍是无可救药地爱着浪漫的仪式,诸如玫瑰、舞蹈、情书,两个人在一起的光阴越久远,越难耐着肉麻对彼此说爱,却也越来越怀疑到底对彼此是爱,还是习惯了。一些甜言蜜语,像长着翅膀的糖果,横冲直撞闯进心里,发酵成甘愿的记忆。
影片最后,Doc来Tony家一起过圣诞节,Dolores与Doc拥抱时,在他耳边轻轻说了句,“谢谢你帮他给我写信”。她早就知道自己的丈夫写不出这么文艺的句子,但她能读到他的心,那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