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鸭子?兔子?》
文/(美)艾米·克劳斯·罗森塔尔
图/(美)汤姆·利希藤黑尔德绘
译者:漪然
由湖北美术出版社出版
故事梗概:绘本通篇都是两个人的对话,两人在争论中互不相让,各抒己见,一个人认为自己看到的肯定是鸭子,另一个人认为自己看到的肯定是兔子,无论在什么场景里,他们都坚定的认为自己看到的动物才是对的,于是上演了一场激烈有趣的争论……争论不断升级,到最后为何戛然而止?就在争论看似已经平息的时候,突然又出现了一只既像食蚁兽又像恐龙的动物,是否又会有一场新的争论呢?
讲读分析:这是一本画风简洁,内容幽默诙谐的书!阅读时让我回忆起童年也是如此,时常因为一些“小事”发生口角争执,前一秒闹得不可开交,后一秒又回到形影不离。这本书看似简洁,却不简单,情节设计与孩子的心智发展相对同步,与孩子的现实世界相对吻合,所以很容易就能抓起孩子的兴趣。它把一个深刻的哲理——分歧无处不在,变化成一个有趣的故事和游戏。让孩子在快乐的阅读中懂得意见分歧是源于双方立场和观察角度的不同,并潜移默化地引导孩子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想法,我们应该尊重差异,从而学会尊重他人,同时,锻炼孩子主动思考探索解决争执的方法。这本书适用于幼儿园至小学三年级小朋友。内容涉及多元化,根据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可以延伸出不同的活动方案,可以从绘画、认知、创意思维、观点表达等方向拓展。
活动对象:7-9岁儿童
情景导入:这是一本从封面开始就能感受到激烈的争议的绘本,封面上是一只既像鸭子又像兔子,让小朋友观察封面上的”鸭兔图”猜猜图上的是什么动物?借用背景的蓝色,可以直接进入故事,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两个好朋友一起到户外草坪郊游作为故事导入的铺垫,来到环衬上蓝蓝的天空中飘着好多鸭子云朵,不对,是兔子云朵?!加深孩子的好奇心,到底是鸭子?还是兔子?反复的提问引发孩子的更深层次的思考,短时间抓住孩子的注意力,快速的把孩子们带入故事中……
延伸活动:辩论大赛
️角色扮演:A组:鸭子/B组:兔子
️食蚁兽?恐龙?(赛前收集动物的信息)
作者创作灵感:附图2
[摘抄]实验发现,如果把这样一个图形放在一群孩子面前,孩子就会说:“这是鸭头!”过一会儿他又会说:“这是兔头!”并且会不断在两个图形之间转换。不仅面对这一图形时,而且在许多图形下,孩子们都会将它们看作一个具体的东西,而且会在不同时刻或情境下看作不同的东西。
后来,著名童书作家艾美·罗森豪和插画家汤姆·立顿德将这个“鸭兔图”改编成了一本有趣的童书——《鸭子!兔子!》(Duck! Rabb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