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告别&向死而生

最后的告别

来自《薄世宁医学通识讲义》的一个小节,

我们当中很多人都经历过亲人的离世,当时可能一直都在坚持让医生对其实施抢救,不放弃,直到最后一刻。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有一天,你是躺在病床上的人,你会怎么想?你希望家人怎么做,医生怎么做,你希望怎样走完这最后的时光。

中国人忌讳谈死亡,我们缺乏死亡教育,所以一旦死亡来临,绝大数人会感到猝不及防、混乱、恐惧...,《经济学人》公布《2015年度死亡质量指数》显示,在被调查的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中,英国死亡质量指数位居第1,中国台湾排名第6,中国大陆排名第71,

为什么我们死亡质量指数那么低呢?如何做到“善终”呢?

作者认为善终的6个要求:

1.要无痛苦的死亡。

在痛苦中等待死亡,不仅加速了死亡,还非常不人道,所以通过手段想办法无痛。

2.公开承认死亡到来。

死亡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不要回避。

3.家中去世,有家属和朋友的陪伴。

即将离世会对亲情、友情恋恋不舍,死亡的过程也是一个告别的过程。

4.“明明白白”的死,内心冲突和未尽事宜都得到了解决。

了去心愿,安心的去。

5.认定死亡是个体的成长过程。

死亡就是生命的一部分,完成了最后的成长。

6.用个人爱好和个人特征相符合的方式死亡。

比如有的学者用“蝴蝶意象”将死亡比喻成破茧成蝶,用宗教、信仰去安抚即将逝去的人,这都是医学无法代替的。

无论是过度抢救还是治疗不足,都会给病人带来痛苦,过度抢救可能会延长了生命,但同时也延长了痛苦。治疗不足指的是不能及时有效的干预死亡过程中的痛苦和不适,也让整个过程充满痛苦。其实此处违反了上述第1条。

中国台湾等地区的死亡质量指数排名靠前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率先推行了缓和医疗(Palliative Care),缓和治疗是指用积极的医学手段去减轻病人的痛苦,让病人有尊严地离世。

比如给病人补水、应用吗啡,帮助病人翻身,活动身体,处理恶心呕吐,利用药物改善病人呼吸困难,还有心灵、精神的疏导。

缓和医疗不加速死亡,也不拖延死亡。

生前预先立遗嘱是更好的选择,病人是否真的掌握自己的生命权还真的不一定,比如病人昏迷,家人之间治疗方案相悖,甚至互相谴责,闹到法院。

2017年3月12日,作家琼瑶在fackbook上面发布了自己公开信,以下是节选:

image

这封信其实就是生前遗嘱,提倡科学看待生命和死亡,这样可以防止家人意见不统一,亲情不舍隔离。

在我国只要年满18周岁,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人,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对自己生命做出安排。

也已经有了生前预嘱的公益组织和网站,http://www.lwpa.org.cn,有兴趣可以去看看。

最后的告别,可以有更好的选择。


向死而生

来自吴军的《见识》的一个小节,

作者谈到自己家父过世之后,自己采用了一种生活态度,而且这种生活态度让他关注和生活都比较有效率。

人都想长生不老。

从科学角度来讲:

这种努力是不可能有结果的,就算用现在的基因编辑或者修复方式也无济于事,因为衰老最后的体现是人类身体的全面崩溃,就像墙要倒,修补一两个小洞是做无用功。

从哲学角度来讲:

死亡其实并不可怕,爱因斯坦,这位物理学家看穿了时空,他说:

我们对死亡的恐惧有点儿莫名其妙,我们站在“有”的世界,试图理解“无”的问题,按照“有”的逻辑,对“无”产生恐惧。

梁秋实在晚年感叹:“人一出生,死期已定,这是怎么样的悲伤,我问天,天不语”。

周国平这样说:“这个世界大家其实都在排着队沿着一条路往前走,停不下来,走到尽头就是死亡。这时有些男人和女人搭上腔,开始说笑起来,更多的人参与了进来,整个队伍便充满了欢乐”。

周国平的态度代表了我们的生活,相比起来没那么伤感。

作者父亲过世之后,每当遇到困难、挫折、失败,作者告诉自己,没关系,我还活着,活着就有希望。

作者和别人想法不一样,他是倒着来思考问题,既然每个人死期已定,大概的剩下日子能算出来。

所以把要做的事情列一个单子,然后从最重要的事情来做,是否重要评判的标准,可以用一生的维度。

对社会、历史没有太多增益的事情,便舍弃了。

所以很多人找作者索取时间聊一聊,坐一坐,基本都被回绝了,因为生命的时间真的很有限了。

被别人拿走了一两个小时,在作者看来是拿走了一部分生命。

也许每个人到最后的时刻才能体会到,生命太宝贵。

美国人对生死要看的更透一些,这或许和不少人信奉基督教有关(对于生死的态度,信仰会影响很大)

医学家普遍的观点:把看病那么的钱剩下,不如用这个钱把人生几十年活好。

因此,珍视生命,从平时一点一滴做起,就等于延长路我们的生命。


禅定时刻:

我们每一个人都向着这个终点前进,有的人先到,有的人后到。
我希望到的时候,姿势要好看一些。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人这一辈子 人生在世,难免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人生不在于活的长久,而在于你的开...
    悟道修心阅读 136评论 0 0
  • 第五单元复习课 今天趁着阳光正好,信步去中山陵转了转...
    观澜澜不惊阅读 524评论 2 1
  • 又是一年奥运会,我作为一位‘伪’球迷,也观看了几场奥运比赛。听到吴敏霞的名字,不用看比赛,我就知道这块金牌肯定是中...
    馋嘴猴阅读 230评论 0 0
  • 《史记》是一部优秀的文秀作品,它“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五温西东阅读 1,395评论 0 1
  •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喜欢做菜,可能是和父母的聚少离多,让我不得不,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了。 我最爱的一道菜是...
    Whale_Wu阅读 444评论 4 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