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参与【一柳繁花读书成长伴读营】打卡作业,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呼兰河传》第一章聚焦这座边境小城,以细腻笔触,勾勒市井风貌。
十字街上林立着布庄、油盐店、药店,甚至还有一家,挂着巨大牙齿广告牌的西洋拔牙店。然而这座看似寻常的边城,却处处透着荒诞与矛盾。
拔牙诊所的招牌虽醒目,百姓却不去。宁可到药店买黄连忍痛,也不愿尝试新式疗法。
还有,那个卖麻花的小商贩,去小巷子里卖麻花,邻居在麻花上摸摸,粘了一手油,又放进去,不买。还有一个中年妇女带着5个孩子,买麻花,孩子们争抢,打闹,摔倒的情形。这些鲜活场景既让人发笑,又透露出市井小民的生活气息。
最耐人寻味的是扎彩铺。这个为死者服务的店铺,竟比活人的世界更加“风光”。纸扎的金山银山、这简直是对比。这种对阴间世界的过度铺陈,这多封建迷信啊。扎彩铺成了透视呼兰河人灵魂的窗口。
东二道街的大泥坑是本章最精妙的象征,作者用大量笔墨对其进行描写,蕴含多层意义。
其一,它象征着停滞、苦难的现实环境,淹死家禽、困住车马行人,是小镇落后闭塞的写照;
其二,它象征民众麻木自欺的精神状态,人们对这个祸害不愿根治,反而以看客心态将其作为谈资,甚至买便宜瘟猪肉自我安慰,如鲁迅笔下的“阿Q”等人,尽显集体精神的畸形;
其三,它象征吞噬生命的封建恶习与文化,无声地侵蚀着人们的思想与灵魂。
通过这些意象,萧红不仅书写了一座小城的风貌,更揭示了民族生存的悲剧。
她的笔触既带讽刺,又含悲悯,在平实的叙述中蕴含着深沉的启蒙意识。那些看似琐碎的描写,实则都是刺向麻木心灵的银针,旨在唤醒被封建枷锁禁锢的灵魂。这正是《呼兰河传》超越地域书写,成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经典的力量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