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向者给大家的印象总是不善言辞,不好接近,甚至有时会显得和周围的人格格不入,不好融入大家。
而外向者也会对内向者的存在感到恐惧,究其原因就是因为,不说话的内向者,让人有一种未知感,会给人带来一定的压力。
而造成内向孩子容易被误解的第一个原因就是:
内向者独特的思维和表达方式。
内向者:
经常说话不多,而且回应的比较慢,会想好了再说,需要足够的时间。同时也会非常坦诚,毫无保留。
外向者:
反应速度比较快,会主动表达,经常边想边说,所以会觉得内向者总是吞吞吐吐。
因为表达方式的差异,内向着容易被误认为总是“有所隐瞒”,会让外向者感觉不安。
同时内向者的坦诚对外向者也是一种威胁。
外向者向往的是和谐的人际关系,会倾向于回避太敏感的话题;但是内向者对浅层的交流没兴趣,反而是渴望深刻的思考和讨论。
所以当探讨深度问题时,外向者会因担心意见分歧破坏和谐关系而有明显的不安。
第二个原因,对环境过于敏感,容易消耗能量。
生活中很多的小事,会导致内向者的能量状态不稳定,导致行为变得不可预测。
比如很多内向者会用烦躁,愤怒,焦虑等情绪,来硬撑应对能量不足。因为这些情绪会会让我们的身体分泌压力激素,让我们的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以对危险的或者有挑战的环境。
内向者在信息过载的时候大脑会锁住,什么事都做不下去。所以,为了防止大脑被锁住停止工作,内向者就用情绪来让自己的身体继续运转下去。
比如内向孩子哭闹,发脾气的背后,很多时候其实都是信息过载,但是还想保持清醒,硬撑下去。
第三个原因,内向者的表情、反应相对平淡。
在生活中,内向者平淡的反应,会让人更难通过表情去判断内向者的喜好和当下的情绪。
整个社会对内向者的了解都不够,而且很多内向者自己都不了解自己。
如果了解了内向性格,就可以理解:
内向者的沉默是因为他们在认真思考,坦诚是因为渴望更深的交流和关系,而忽冷忽热是因为内向者想努力做到最好,烦躁却是因为内向者在为难自己。
第四个原因,社会对内向者的了解较少。
内向者所属的环境经常没有条件,能让他们建立特别深入的关系。而整个大环境通常都是对外向特质有更多的嘉奖。
如果内向者想要被认可,只能被迫发展外向特质,而忽略天生优势。
那么作为内向孩子的父母,我们应该如何做才能让他们不被误解呢?
要对孩子的内向优势表示认可和赞赏,让孩子能够爱上内向的自己,不需要成为别人。
虽然我们前面介绍过很多内向性格的优势,但是相信每个孩子的优点并不局限于这些,一定还有属于他自己的闪光点,需要父母去发掘。
在孩子接纳自己爱自己的基础上,家长可以教会孩子避免人误解的方法,帮助大家更好的了解自己。
比如可以和对方直接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不说话并不是冷漠不回应,而是想要认真思考”,等等。
可以训练孩子如何正确判断自己的能量状态。
训练孩子判断自己的能量状态。比如通过观察告诉孩子,晚上太晚睡,第二天就会脾气不好。让孩子学会自己觉察身体有哪些信号提示,心理的状态会通过身体信号表达出来。
有一个比较冷门的知识:我们是因为流泪才知道自己伤心,而不是因为伤心所以流泪。
我们大脑感知情绪的部位跟我们的语言中枢是没有连在一起的,所以我们无法用语言直接说出我们的感受。但是可以通过身体感受来感知自己的情绪。
了解状态,是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能量,提前调整好状态,迎接耗能事件。
引导孩子优先考虑保持良好的状态。表现稳定的人,会让周围的人更加信任。
如果给孩子安排很多社交活动,想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一定务必考虑到孩子的能量状态,不要等到孩子用愤怒焦虑等情绪来燃烧自己。
如果得不到关注,家长需要及时关注内向孩子的感受。
如果孩子因得不到关注而沮丧,一定要帮助孩子处理情绪,一起思考解决的办法。这也是训练孩子向外走,去展现自己的机会。
让孩子对自己拥有自信,相信自己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孩子对别人的关注无感,家长就不必处理孩子的情绪,因为孩子其实并没有情绪。但是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家长自己的焦虑传递给孩子,觉得孩子没有受到应有的关注而愤怒等。
同时可以帮孩子养成“该说话时,就要说话”的习惯。在日常家庭生活中,锻炼轮流讲话,让孩子参与决策家庭事务等。
当孩子觉得自己的意见被尊重了,他会愿意更多的表达自己,从而让周围的人少一些对他的误会。
每个人都是与众不同的,有属于自己的光芒。对于个性不同的孩子,家长一定要注意,用不同的方式来养育。
家长可以仔细看看孩子是如何充电的,如何跟别人交往,有怎样的需求的。也可以示范给孩子,如何去观察自己,如何告诉别人自己自己的需求,一起制作一份属于自己的“使用说明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