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
我们的思想和行为所依据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的。
这些概念建构了我们的感知,构成了我们如何在这个世界生存以及我们与其他人的关系。
人类的思维过程在很大程度上是隐喻性的。
语言中的隐喻塑造了我们的思维和行为,而不简单是它们的语言表现形式。
争论中的一切规则大部分是来源于战争。
从某种意义上讲,“争论是战争”成了我们这种文化中赖以生存的一个隐喻,这个隐喻建构了我们在争论中的行为。
我们之所以用这种方式来谈论争论是因为我们就是这么构思的,我们依据我们构思事物的方式来行动。
书中所居的第一个隐喻的例子,通过“争论是战争”这个隐喻,我们把对战争的理解渗透进对争论的理解。生活中有着无处不在的隐喻,影响着我们对概念的认知,发掘这些隐喻,也就是往底层发掘自我意识对世界的认知。
隐喻的本质就是通过另一种事物来理解和体验当前的事物。
当出现一个新概念时,为了节约认知计算消耗,往往会用旧概念类比。
第二章 隐喻性概念的系统性
争论通常遵循一定的模式,也就是说,在争论中,我们很典型地做某些事情和不做某些事情。我们部分用战争来概念化争论,这一事实系统地影响了争论的形态以及谈论争论中所作所为的方式。
既然在我们的语言中,隐喻性表达与隐喻性概念系统地紧密相连,我们就能使用隐喻性语言表达来研究隐喻性概念的属性,从而了解我们行为活动的隐喻性本质。
——
在我们的文化中,时间是宝贵的商品,是我们达成目标所需的有限资源。在人类历史中这些做法相对新鲜,但绝不是存在于各种文化中。这些做法出现于现代工业化社会,深深地影响并建构了我们日常基本生活中的行为。
隐喻之间蕴含关系的特点是次范畴化关系。“时间就是金钱”蕴含着“时间是有限的资源”,而“时间是有限的资源”蕴含着“时间是宝贵的商品”。
——
第三章 隐喻系统性:凸显和隐藏
隐喻的系统性使我们能通过彼概念来理解此概念的一个方面(比如以战争来理解争论),但这一系统性也必然会隐藏此概念的其他方面。在让我们聚焦于某一概念的某一方面(比如,争论的战斗性)时,该隐喻概念也会阻止我们注意概念中与该隐喻不一致的其他方面。
用彼概念来隐喻此概念,会使得此概念的某些方面被凸显而另一些方面被隐藏。
必须看到这些隐喻对这些概念的建构只是部分的,而非全面的。如果是全面的,一个概念实际上就是另一个概念,而不仅仅是通过那个概念才能理解。所以当我们说到一个概念是由一个隐喻建构的,我们是指部分建构,这个概念能以某些方式但不能以另一些方式得到扩展。
隐喻只能是局部的,不然则彼即是此。
第四章 方位隐喻
“结构隐喻”即一个概念如何以另一个概念来进行隐喻建构的。但是也有另一种隐喻概念,不通过另一种概念来构建,而是组织一个相互关联的概念的完整系统。我们将这种隐喻称为“方位隐喻”,因为这类的大多数隐喻都跟空间方位有关。
——
这样的隐喻方向并不是任意的。它们以我们的自然及文化经验为基础。尽管表示两级对立的方位up-down(上-下)、in-out(里-外)等隐喻本身是物理上的,但是方位隐喻也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没有一种隐喻可以在完全脱离经验基础的情况下得到理解或者甚至得到充分的呈现。每个隐喻中的两部分只能通过一个经验基础联系起来,且也只有通过这些经验基础隐喻才能起到理解的作用。
我们将继续使用单词“is”来表述像“more is up”这类隐喻。但“is”应被视为一个速记符号,代表隐喻基于的以及用以理解的某套经验。
——
第五章 隐喻与文化连贯
文化中最根本的价值观与该文化中最基本概念的隐喻结构是一致的。
我们的价值观念并不是独立存在,而必须形成一个与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概念相一致的系统。
——
我们文化中的价值观存在矛盾冲突,与它们相联系的隐喻中也存在着矛盾冲突。为了解释价值观念(以及它们的隐喻)中的这些矛盾冲突,我们必须发现使用这些价值观和隐喻的亚文化所赋予它们的不同优先权。
总体来说,哪种价值观被赋予优先权部分取决于我们所处的这个亚文化,另外一部分则取决于个人价值观。
一般来说,主要的方向性“上-下”、“里-外”、“核心-边缘”、“主动-被动”等似乎跨越所有的文化,但是哪些概念被赋予何种方式的方向性,哪些方向又是最为重要的,却是因文化不同而不同。
——
第六章 本体隐喻
以物体和物质来理解我们的经验,使得我们可以挑选出部分经验,并把它们当成一个统一种类中的离散实体或者物质。
我们的目的通常要求我们设置一个人为的界限,以使物理现象一如我们自己一样成为离散的个体,即由一个表面所界定的实体。
仅仅把一个非自然事物看成实体或者物质并不能让我们理解得更多。但是本体隐喻能够进行更多的解释。
把经验这个非自然事物隐喻为物质,并不体现为它就是物质,而体现为它可以像解释物质那样解释它。
我们是一种物理存在,由皮肤包裹起来并与这世界的其他部分区隔开来,我们把人体之外的世界视为外部世界。
本体隐喻在我们的脑海里是如此自然如此普遍,因而通常被认为是心理现象不言自明的直接描述,大多数人从来不会意识到它们是隐喻。
我们借助本体隐喻理解事件、行为、活动以及状态。事件和行为被概念化成物体,活动被概念化成物质,状态被概念化成容器。
人与世界被皮肤以物理隔开,这样的思考方式会代入至对事件、行为、活动以及状态的理解,把它们也视为容器般由一个表面区分出内外。
第七章 拟人
也许最明显的本体隐喻是那些自然物体被拟人化的隐喻。这类隐喻通过人类动机、特点以及活动等让我们理解各种非人类实体的经历。
关键就在于你人是一个笼统的范畴,覆盖的隐喻种类繁多,每种隐喻都选取了人的不同方面或者是观察人的不同方式。它们的共同点就是它们是本体隐喻的衍生,让我们根据人来理解世界万象,并能够基于我们自身的动机、目标、行动以及特点来加以了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