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对弗洛伊德《梦的解析》的钟爱,让我有了兴趣读这本《自我分析》。
自我分析,顾名思义就是对我进行精神分析,它强调主动性。从字面上来看,这是我一贯支持的做法,总有一些像我这样的人,喜欢分析自己,解剖自己,对心理世界的好奇大于现实世界。
本书的作者卡伦·霍妮我不太了解,但是搜索了一下,才诧异这本书是大师级的作品,不禁肃然起敬。
要读懂一本比较晦涩的精神分析书籍,得先对作者有个基本认知。
卡伦·霍妮是新弗洛伊德主义代表的精神分析家,是社会心理学的最早的倡导者之一,是精神分析学说的发展中举足轻重的人物。她反对“幼年经验决定一生”的理念,认为经历本身固然重要,但精神分析更应立足个体当前的精神状况,重视当前问题的解决。
就像这本《自我分析》一样,霍妮坚持从当前问题出发,一步步地“自由联想”,找出问题的来源。
孤僻、依赖症、强迫症、抑郁……这些不都是现代人常见的心理疾病吗?霍妮把它们统称为“神经症”,虽然不至于入院,但是足以影响正常的工作学习和生活。
面对这些精神方面的疾病,霍妮认为自我分析是可行并且有效的。所以,这本书从自我分析的可行性、可取性,精神分析的阶段,病人与分析师各自承担的角色,自我分析的实质和规则,自我分析中出现的抗阻的处理,以及自我分析的局限进行了阐述。
心理出现问题,我们习惯于求助身边亲近的人或者心理医生,但是霍妮认为他人永远只能做向导,不能解决根本问题,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这个前提我深有体会,通常他人难以感同身受,如果自己表达不好,还会让对方产生误解,如果能自我解剖,问题的解决是根本性的,能取到巨大的效果。
对于病人来说,面临了三个主要任务。第一是尽可能彻底而诚实地表达自己(我的理解:坦诚),第二是弄清楚自己的无意识驱力以及它们对自己生活的影响(我的理解:要有意识地思考),第三是对那些干扰病人与自我、与周围世界关系的态度,要发展出改变它们的能力(我的理解:要有决心)。霍妮提出自我分析的一个方法就是“自由联想”,全面地表达自我,毫无保留地按顺序将现在他脑子中的一切东西表达出来。
其实日常生活中,碰到一个烦恼的时候最怕沉默,什么都不说,或者什么都不去想,对受过的伤是无济于事的,我们总是劝别人把所有的事情都说出来,甚至是脑子闪现的看起来毫无关联的东西。这跟解梦非常相似,梦里的碎片看起来并没有关联,但是当我们把这些碎片与现实结合起来会发现,原来这一切都是有意识的,梦就迎刃而解了。
但是我们不能把表面上的东西拿来当真,比如解梦,单纯地认为裸体就是代表着性欲,杀人代表着愤怒是不全面的。所以,霍妮说:“你必须利用每一个机会熟悉自己这个熟人或者说是陌生人。”可以说,一个人想要真正认识自己需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有的人一辈子都不知道自己到底是什么样的人,一般无自知之明的人通常性格也比较糟糕。
不过,在分析过程中,病人也会产生“阻抗”,阻碍自我分析的进展。第一,面对刺激性问题公开抗争,第二,防御性情绪反应,第三,防御性抑制或逃避性策略。就像一个任性的人一直认为自己是对的,突然要让他承认这一切是错的,简直让人一时难以接受。霍妮反其道而行之,认为处理阻抗仍是对其进行联想,不过需要分析师的协助。
由于强调主观因素,很多人以为精神分析被划分成了一门艺术,但霍妮认为精神分析中真正重要的不是神秘的艺术天赋,而是一个可以严格定义的因素,即人的兴趣或动机。
这是一本专业但对现实生活有着很高的书,书中翻译的不太流畅,夹杂了很多晦涩的句子,其实霍妮表达已经非常直白了,没有太多专业术语,我们要把其中的一些话转化成自己的语言,看完就会受益匪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