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医学研究机构,用统计学原理研究证明,单一变量影响健康。
我举例一些已经发表的结果(以前的文章都有提到过):
压力导致更多的心脏病
肥胖导致更多心脏病发病率和死亡率
走路快的比走路慢的人,死亡率和心脏病发病率更低。
低碳水化合物的饮食可能会导致早逝
运动的人比不运动的人健康
......
这些研究结果都是由知名或者专业的医学研究机构得出来的。
一般这类结果都是以跟踪调研,然后统计分析得出来的结论。
简单的描述一下方法:
高压力的人群中,36%的心脏病发病率。
低压力的人群中,20%的心脏病发病率。
因此得出一个推理:压力导致更多的心脏病。
对比分析的方法在医学中经常用到,大多数情况都是非常有说服力。
当我越来越关注这些影响健康的因素的时候,发现这些结论有互相冲突的。
有位有名健康心理学家Kelly McGonigal发表TED演讲公布研究结论:
高压力人群中,不相信压力对心脏病有影响的那部分人,心脏病发病率和低压力人群是一样的。
这是什么结果?简单讲:
信,则有;不信,则没有。
这要上升到哲学和神学的高度了,精神意志决定生物机能?
这就不在本次讨论的范畴了,但是至少说明一点,统计分析得出的压力与心脏病的关系是不靠谱的。
再看WebMD上的8月2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
一项新的研究表明,从饮食中减少碳水化合物的人可能会缩短寿命。利用近25,000名美国人的数据,研究人员发现,每天吃掉最少碳水化合物的四分之一的人在未来六年内死亡的风险也更高。具体来说,他们的心脏病,中风和癌症的死亡率更高。
又是几万人的数据,得出一个吃太少碳水化合物容易早逝的结论。
类似的研究结果太多太多了,还有不少研究结果表明吃太多肉也不健康;当然,也有研究结果说光吃素也容易死。
搞得都不知道应该相信谁了?
肥胖导致不健康,但是哈佛医学院却又统计出,适度肥胖比BMI完全在正常范围内的人活得更长。
天啊,癫狂了。
这些结果互相矛盾,互相冲突。
当然,这些研究有的比较有公道心,会写上一句:调查结果不能证明因果关系。
但是我敢说80%的文章都没写这句话,更多的强调彼此之间的关联关系。
暂且认为统计的数据足够的严谨和可靠,为什么统计分析得出来的结果不可靠呢?
统计学的对比分析,都是有一个理想的试验模型,控制全局变量,改变单一变量,观测变化情况。
活生生的人,尤其是大到全球或者国家的群体样本,无法做到控制全局变量,影响结果的因素太多太多,自然生活环境不同于绝对的试验环境,存在着太多污染外因,环境太复杂。
另外,很多时候单一变量并不是元变量,只是一个概念。
比如:肥胖、压力、运动量,都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无法用一个绝对标准来衡量,因此统计的时候就具有非常多的感官差异和个体多样性。
压力的大小,如何衡量?用问卷调查就可以度量?
有人说肥胖能够衡量,个体差异上肥胖标准是一致的,体重秤不会作假,但是每个人骨密度一致吗?肌肉密度一致吗?不同的两个人,同样是80KG,178CM,有的人看起来很虚胖,有的人看起来却很结实?为什么?
过脑子思考,肯定存在很大的偏差。
压力本身又与其他因素和概念性相关,如收入、职业、年龄、教育、性格,哪些因素才属于根源性?哪些属于表面的衍生产物?
既然这样,为什么全世界顶级的医疗机构和学术组织都有做类似的调研和研究呢?
不存在没事找事吧,有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个体意志的偏好,出发点都是个人意识的产物,这个单一变量大多是每个个体都关心的内因。
研究某种激素变化对人体有哪些影响,可能不被人关注;当说到场景化的生活概念,大众容易接收。
因此产生了倒推,先证明概念相关,再用生物机理来做说明。
还有就是人类思维中间天生的归因逻辑作怪,凡事都要找个群众都听得懂的原因和理由。
说哗众取宠吧,有点过,存在即合理,但多少有以偏概全的片面之词。
有意义吗?
有,既然是根据个体关注的需求出发的,就可以指导个人的泛化准则。
保持恰当的体重,适量运动,饮食均衡,这就是结论。
不轻信任何单一研究结论,认同研究结果的合理性,也考虑到世界是多维的,变量很多,稳定的健康状态,是多维度的生命模型此消彼长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