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管理学 防错法**

# 防错法的底层逻辑

总结

失误的来源:忘记、遗漏、错误、疏忽

防止失误的思路:削除、替代、简化动作

防止失误的方法:有形poka-yoke防错

## 背景与概念

在实际的生产生活过程中,犯错是一定经常发生的。比如,忘带东西,忘关门,递交错了资料,填错了信息。更多的是发生在沟通协商的过程中。但总的来说,错误总会发生,我们总在竭力去避免错误。那么,这部分的内容就是一份工作生活中的防错指南。

## 应用逻辑

### 观念

从观念的角度来讲,防错预期的结果就是,一次成功不返工或者说零缺陷。那么,从观念上来讲,要树立一次成功的观念。虽然,实际生活中必然会存在偶发情况,让人难于保证100%的概率,但是观念归观念,实际归实际。先有观念,后续的执行操作才有意义,否则的话,心怀“差不多就行了,反正金无足赤,零缺陷是做不到的”这样的观念的话,不会有防错的意识。也就是所谓,态度决定高度。

### 失误的来源

从我的角度来理解失误的话,分为两方面:一类是自己产生的,一类是与人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前者相对而言,是向内寻找解决办法,主动性更多,是可控的;而后者更考验协调,不可控因素更多。

#### 先讲自己产生的失误。

原因有:忘记、遗漏、错误、疏忽、流程不熟悉、理解偏差、缺乏经验、行动迟缓、缺乏培训、突发。

**一、忘记是日常最容易引发失误的来源。**

不妨细想,为什么会忘记呢?

事情繁多,注意力集中于某一件事,因此会忘记;但是对于有的人来说,只做两件事也会有一件事情会被遗忘,归根结底,是注意力的问题。有一件事格外重要,不由得一整天都念叨,那这件事怎么都不会忘掉;相反的,注意力根本不在这件事上,秘书也好,闹钟也好,并不能够引起你的重视。当然,这无关好坏,专注于一件事情才会有收获,只是提出一个概念,如果不想忘记这件事,那就让这件事变得很重要。

防止的方式也很简单:第一,提前预警。头天晚上或者早上先想好今天要紧的事情有什么,有一个概念出来;第二,到时提醒。现在科技这么发达,定个闹钟就好了。

**二、遗漏**

遗漏其实可以理解成忘记的一种,但是我的理解是,二者针对的对象不同。忘记的对象是一个概念,一个具体的事情。比如,下午五点有个约会。而遗漏则是指,具体的细节,下午五点的约会要怎么打扮、去哪家餐厅、讲什么笑话、开哪间房间。

那针对遗漏的解决办法就是,列清单。比如我现在出去买菜,先在家里把清单列好,要什么就去看什么。只要我能记起来有买菜这件事,我就能够不遗漏地把菜买好。

**三、错误**

错误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正确的反义词。就是说,存在错误的前提就一定存在正确。上面讲的约会的例子,是先吃饭再沟通最后睡觉,这是正确的;但是先睡觉再沟通最后吃饭,可能就是错误的。再拿买菜的例子来讲,我买的什么菜我知道,错误可能发生在买几斤上。错误的源泉在于没有遵守正确的规则,没能遵守的原因可能是信息掌握不足。

于是,避免错误的方式也显而易见了,那就是掌握足够多的正确的信息与知识。而实际上,这是很难做到的。

我之前看到的“数据-信息-知识-智慧”这个模型我可以拿来解释。我们可能会掌握不少的数据,比如青菜多少钱一斤;但是我们掌握不太多的信息,比如菜买几餐的,家里会不会有客人来吃饭;至于知识可能更匮乏,三个人一餐可以吃多少青菜。买菜这件小事,其实很多人都囫囵地差不多地买了一辈子。

当我们掌握足够多的信息与知识之后,面对任何的变数,我都能够风轻云淡地化解,外人看来这是智慧。毕竟能够根据一家子人的数量和年龄分布就给出一个又能吃饱又能吃好的菜谱,确实很有能耐。

**四、疏忽**

这是态度的问题。大多情况下都会有这么一个心理历程,我当时看到了,但是我觉得没什么要紧的,所以我就没管;早知道会这么严重,我当时就应该及时处理的。

但是,实际上,我们也确实不能什么事情都去管,我们没有那么大的能量。早些年,街边的乞丐那么多,看到一两个我能买几个包子给他们,但是整个城市数千数万个,我散尽家财去给他们买包子么?很显然,这不是我该管的事情。

关于疏忽,对应的解决办法应当是,定岗定责。有专门的人去做专门的事,如果你想尽一份力的话,顶多就是通知对应岗位的人。

**五、流程不熟悉**

流程,是指一件事情从开始到结束的生命周期,以及对应阶段的时间地点人物交付物清单以及标准。仍然是很复杂的东西,需要时间精力去熟悉。

但是和流程相关的,还有另外一个问题,就是流程本身的合理性与科学性的问题。不能确保所制定的就是最好的,但是一定要保证这个流程是最优的。如果不是,就需要持续改进。

**六、理解偏差,缺乏经验,行动迟缓,缺乏培训**

理解偏差,属于培训人和被培训人之间的问题,要么就是没讲明白,要么就是理解不了。两者总有一个硬伤。

缺乏经验和缺乏培训都是同一个问题,需要用时间来解决。

**七、突发**

天要下雨,你管不了。能管的,就是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做好防水。也就是所谓的应急预案。

#### 再来谈谈交互过程中的失误

其实与人交互,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一个信息传递的过程。无论是对上级、下级或者平级,都是这个过程。那么,信息传递最要紧的就是及时与精确。

确保及时很简单,现在信息这么发达,邮箱轰炸、微信轰炸、电话轰炸,这些都做到位了,也就及时了。

精确如何保证呢?

其实也就是防止他人忘记、遗漏、错误、疏忽以及流程不熟悉,此外还有对他保密的内容不得泄露。【要是有三体人那样的交互方式,人类可没那么多尔虞我诈了。】

防止人忘记,就得说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告知组织者成为人形闹钟。

防止人遗漏,就得我这边先把流程和清单先预备好,递交过去。

防止人错误,就是告诉人我所谓的正确是什么样,给到他人一个标准。

防止人疏忽,就是告诉人你在这个流程里负责的板块是什么,街亭失守你提头来见这种。

但是很显然,现实生活中,这样的理想情况并不多见。但是,输出的内容可以多加锻炼,输出的形式可以慢慢体会。总会有那么一天找到体位合适的。

### 检测失误的方法

关于扁鹊看病有个典故,大哥防患于未然默默无闻,二哥治病于初期赤脚大夫,扁鹊大刀阔斧当世神医。

防止失误也是这个概念。

对产品进行检测的时候发现不合格了,老板觉得这要是发出去了就亏大了,多亏了这个QC;而实际上,对整个系统进行检测,才是真的防患于未然。

从个人的角度来讲,想起来下午有约会急匆匆地跑到现场了,确实不算失误;但是如果能持续性地养成规划执行反馈的习惯的话,是很难出现急匆匆做什么事情的状况的。这也是我个人的目标。

### 防止失误的思路

削除、替代、简化动作、检测失误、减少失误

**一、削除**

从根本上,把这个可能的失误给去除掉。比如查理芒格说,我要是知道我会死在哪里,那我永远也不会去那里。我知道我肯定会在这上面犯错误,那么我就不会碰这个东西。

比如,有一个人天生的手抖,那么肯定不会让他去做外科医生。比如,买菜的时候某家超市的菜必不新鲜那就剔除它。

做出一些决定的前提是,我得有证据。所谓证据,就是数据、信息与知识。

**二、替代**

人工会犯的错误,用机械与程序代替。

我自己会经常忘了五点去买菜,但是我通过程序和机器人,指定在五点去XX超市买一斤青菜、半斤牛肉。

**三、简化动作**

以前开一个机器,要从头装备,过程出现纰漏则不能运行或出现质量问题;但是我现在通过验证,确保复杂的容易出现误差的地方不需要进行拆解安装,那么就能够减少误差了。比如,火影忍者里面早期结印要结好几十秒,甚至手势错了还不能施展忍术。但是到了后期,大喝一声要啥有啥。简化过后,不会出现结错印的情况了。

**四、检测失误和减少失误**

是当下比较常见的QC检测方法,也是上述过程执行之后,仍然要做的持续监控的方法。

### 防止失误的方法

poka-yoke防错法及四种模式

全检不增加负担、必须满足流程才可放行、低成本、及时发现及时反馈、统计控制、在线监测、复核。

有形poka-yoke防错、有序poka-yoke防错、编组和计数式poka-yoke防错以及信息加强poka-yoke防错。

**一、必须满足流程才可放行**

借用法律专业的一个名词来讲,这叫程序正义。就是流程是合理且正确的,那么严格按照流程执行的话,结果至少不会差到哪里去。

比如,要出门买菜,不列出来清单就别出门;不给出准确的信息就列不出清单;要想准确的信息就得知道当天的需求数据。如此层层递推,所做的事情必然是一件零缺陷的事情。理解下来的话,算是有形poka-yoke防错。

**二、编组和计数式poka-yoke防错**

就是列清单的方式,当清单上面完成了,那么项目也就完成了。

**三、统计控制、在线监测、复核**

统计控制,即SPC。通过大量的数据得到正态分布区间,对于适用该分布的事件,在数据足够多足够准确的条件下,是能够预期到事件发展的。

复核则是请人帮忙看一眼。但是帮忙那人除非是被定了这个责任,否则不会去看这一眼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禁止转载,如需转载请通过简信或评论联系作者。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