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一个妈妈给我说,她的孩子突然喜欢翻垃圾桶,把垃圾桶里的发丝啊、纸片啊都要检出来玩,经常弄脏地板,她为此特别生气,几次训话不成功之后,就用尺子打孩子的手面来教育孩子改掉这种坏习惯。打了几次之后,孩子果然不再乱动垃圾桶,这位妈妈还很高兴的给我说“适当的体罚是很有效的。”当时我并没有觉得什么,但是看完《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这本书之后,才知道她的做法有多么错误。因为孩子的那些表现正说明孩子处于关注细小事物的敏感期。那位妈妈的做法不仅伤害了孩子,也错过了训练孩子专注力和观察力的最佳时期。
为了帮助父母及时发现孩子的敏感期,《儿童敏感期成长指南》一书中,作者李芷怡将孩子会经历的26个敏感期,细分到0-2岁半、2岁半-3岁、3岁-4岁、4岁-5岁、5岁-6岁。不同的孩子也会出现个体差异,作为父母不能照本宣科,要通过和孩子的互动,细心观察等来分辨孩子的敏感期。
艾伊倍智提醒观察孩子的细小动作
有的敏感期孩子出表现出明显的特征,但是有的敏感期则很容易被父母忽略或者误解。
例如孩子如果喜欢上下楼梯,喜欢走不平坦的小路则说明孩子处于行走敏感期,他对行走充满兴趣,会愿意尝试带来不同行走体验的方式。但是这个敏感期一旦过去,孩子会突然不再喜欢走路,开始不停地粘人让抱着了。这并不代表着孩子爱撒娇了或者难缠了,只能说明他的行走敏感期已经过去,将会很快进入下一个敏感期。
孩子会突然喜欢扔东西,爬高并往下跳,将物体垒高再推倒,有的父母会认为这是孩子淘气的表现,其实这说明孩子进入了空间敏感期,他需要这种方式来感知空间,培养三维立体感。
如果孩子突然特别在意将物品放回原处,不按顺序穿衣服就会哭闹,父母帮忙夹菜就会拒绝进食,不要因此过度责备孩子,这是孩子进入秩序敏感期的表现,他希望自己眼中的世界能够井井有条。如果能顺利度过这一时期,孩子就会具备强烈的秩序感,良好的自律能力。
孩子的每一个细小的动作都值得父母留意,父母要克服思想中先入为主的想法,多了解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就能对孩子多一些理解。
艾伊倍智提醒注意孩子的异常行为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经常会出现让父母抓狂得行为。在公园和小朋友玩的好好的,突然就动手打人;抢别的小朋友的玩具,自己的玩具不玩也不让其他小朋友碰;学脏话学的特别快,越制止越严重等。这些情景总是出现的很突然,让父母感到窘迫和意外,也对孩子意外出现这种不礼貌的行为感到困惑和慌乱。
其实这些异常行为都是孩子敏感期的表现,例如在口腔敏感期,孩子喜欢吃手、咬人;在语言敏感期,孩子会喜欢重复别人并学说脏话;在自我意识敏感期,则会抢夺别人的玩具,并霸占自己的玩具。
如果我们能提前了解这些敏感期的异常表现,就能妥善应对,在不伤害孩子的前提下帮助孩子改掉坏习惯。
艾伊倍智提醒耐心和孩子交流
当孩子出现大人无法理解的行为时,父母要主动和孩子沟通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一定要建筑在平等的基础之上。如果家长带着责备和不耐烦的语气,盛气凌人的问话,就会打消孩子倾诉的意愿。不要为了房间更整洁干净等这种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强制规范孩子的行为,对孩子的心灵造成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