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忱:拼瘦族与容貌焦虑

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容貌焦虑”成为困扰青年女性群体的重要社会心态问题。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从身体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究青年女性“容貌焦虑”形成的社会机制。

研究发现,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社会因素关联了构建亲密关系与寻求社会认同的双重维度,为此青年女性既要接受社会性别规训的审美凝视,又需通过身体消费实践以拒绝“容貌焦虑”。

信息网络媒介的发展虽使女性有了更为开拓的自身呈现空间,却也强化了社会审美文化和消费社会文化,加之媒介宣传中对身体形象标准的强化与身体消费误导的制造,从而使青年女性陷入“社会审美-容貌焦虑-身体消费”的循环往复的社会场景之中。

一味地认为越瘦越美是一种审美文化病,部分电视广告和娱乐明星也在不断放大这种审美文化病的影响。很多女生不自觉地被这种畸形的审美文化绕进去,逐渐形成了“要么瘦、要么死”的病态自我认知。

越来越多的女性沉迷于研究“如何瘦”,就是一直在减肥、反弹、继续减肥。“她们试遍了‘七日狂瘦法’、‘苹果减肥法’等许多稀奇古怪的减肥方法,还天天交流心得。其实她们根本不胖,可还是喊出口号,‘要么瘦,要么死’。”

这些人现在有了个新的称号,“拼瘦族”——对于减肥乐“乐”不疲,喜欢通过各种渠道搜寻瘦身方法、交流减肥经验。有些人尽管已经很瘦,还是无止境地追求所谓“骨感”,不惜损害身体健康。

谁在诱使人们过度减肥?

“拼瘦族”为何越来越多?调查显示,75.8%的人认为是因为“许多人盲目跟风,缺乏自己的审美判断”,65.0%的人表示是“‘越瘦越美’的畸形社会审美文化所致”,62.0%的人归因为“减肥产品商家夸大性的宣传”。56.6%的人表示是“娱乐明星的不良示范”,56.1%的人认为是因为“媒体、影视作品都宣扬‘瘦才是美’的价值观”。

“如今,网上最热门的女性话题除了流行服饰,就是各种减肥方法。在许多时尚杂志或娱乐节目中,一些明星大腕们都宣称,‘女人就要对自己狠一点’,‘衣服一定要买最小号’。这些观念都深深地影响到了普通人,有的女生把找工作面试失败都归因为自己不够瘦,都觉得只有瘦才会美,才能找到好工作。

治疗方案

我们对自己实际外表的主观认识并不一定准确,而是受很多外在因素的影响,但BDD患者却只认为那些负面的评价是真实的,因而异常痛苦。如果你对容貌有着超乎寻常的焦虑,你需要的绝不是整容,而是调整认知。这些方法或许可以帮助到你:

❶ 生物疗法

BDD有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基础,可以“对症下药”,譬如服用舍曲林等抗抑郁药。

❷ 心理疗法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是较为普遍的治疗手段。一来要敢于暴露自己的“缺陷”,二来要避免与他人比较外貌。

❸ 社会疗法

也可以向亲朋好友求助,发掘自身优点,转移注意力。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的审美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审美本身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这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美”的标准。

希望每个人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点与缺陷,可以用积极健康的方式寻求改变,但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美”而迷失自我。镜子里那个真实的你,就很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