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社会中出现的“容貌焦虑”成为困扰青年女性群体的重要社会心态问题。基于质性研究方法,从身体社会学的角度出发探究青年女性“容貌焦虑”形成的社会机制。
研究发现,青年女性“容貌焦虑”的社会因素关联了构建亲密关系与寻求社会认同的双重维度,为此青年女性既要接受社会性别规训的审美凝视,又需通过身体消费实践以拒绝“容貌焦虑”。
信息网络媒介的发展虽使女性有了更为开拓的自身呈现空间,却也强化了社会审美文化和消费社会文化,加之媒介宣传中对身体形象标准的强化与身体消费误导的制造,从而使青年女性陷入“社会审美-容貌焦虑-身体消费”的循环往复的社会场景之中。
一味地认为越瘦越美是一种审美文化病,部分电视广告和娱乐明星也在不断放大这种审美文化病的影响。很多女生不自觉地被这种畸形的审美文化绕进去,逐渐形成了“要么瘦、要么死”的病态自我认知。
这些人现在有了个新的称号,“拼瘦族”——对于减肥乐“乐”不疲,喜欢通过各种渠道搜寻瘦身方法、交流减肥经验。有些人尽管已经很瘦,还是无止境地追求所谓“骨感”,不惜损害身体健康。
BDD有神经生物学(neurobiology)基础,可以“对症下药”,譬如服用舍曲林等抗抑郁药。
认知行为治疗(cognitive behavioral therapy)是较为普遍的治疗手段。一来要敢于暴露自己的“缺陷”,二来要避免与他人比较外貌。
也可以向亲朋好友求助,发掘自身优点,转移注意力。正如世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人的审美也应该是多元化的。审美本身也随着时代的变化而不断改变,这世上从来就没有绝对的“美”的标准。
希望每个人能坦然接受自己的优点与缺陷,可以用积极健康的方式寻求改变,但不要为了追求所谓的“美”而迷失自我。镜子里那个真实的你,就很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