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总是没有耐心坐着听。”
“你总是只顾着解决问题。”
“你就是不明白你说那话的时候有多伤人。”
“你就是不了解...”
这类话语,以及其他在人际关系中无数次说出或想到的批判,往往便是对于对方缺乏同理心。不论作为一个普罗大众,还是作为一个优秀的UE设计师都应具有出众的同理心,也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待和理解事物的能力,须对他们的状态感同身受,从主观上理解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当别人与你沟通交流透露出一些痛楚、苦难、不幸,关注这些情境,努力体会这些人当时的感受,想象他们原本的期望以及遇到问题后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当这种有意识的关注逐渐转变为一种潜意识中的思维习惯,就会发现自己在与对方沟通交流的过程中能更自然的思考他们的目标及可能面对的问题。
同理心有助于个人整体的塑造。不仅仅是一项职业技能,在工作中逐渐培养和挖掘出来的同理心同样可以运用到生活的其他方面。反之亦然
同理心同样可认为是道德上的一种美德。亚里士多德曰,美德涉及了认知、行为和情感因素的平衡。道德上有美德的人,是一个面对欲望和行为放纵的时候表现出合理约束的人。
同理心可以帮助我们与用户、团队成员及利益相关者构建更好的人际关系,为人与人的交流提供开放、互信、更具建设性的基础。
总结几点
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去观察周围的人们,包括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各种不便,甚至痛苦,例如同事早上被批,情侣在机场挥泪告别等场景。关注这些场景,努力体会当事人的感受,想象他们原本的期望以及遇到问题后希望得到怎样的帮助。当这种有意识的关注逐渐转变为一种潜意识中的思维习惯,你会发现自己在实际的产品项目中也能够更加自然的去站在用户的角度思考他们的目标及可能面对的问题。
把焦点放在别人的福利、利益与需求上。首先在谈话交流中,应全身心投入,focus on,态度在此非常重要,对方是可以感受到你的重视感,作为回馈,他们就可能提供更有价值的谈话内容。其次,一个人不是简单地对另一个人产生同理心;一个人必须为了某一件事(后文称“主题”)而和对方产生同理心。主题一定是和对方的福利、利益、需求相违的事件或处境。如幸福、快乐、欲望、权利、爱、亲密、自由、友情、归属感...了解缘由后需要聚焦于点上。我的工作中经常会与产品汪和程序猿沟通,在沟通过程中就发现大家都有很明显带有职业倾向,作为设计狮,一定是从体验感,可用性,界面美观等方面去考虑产品,为此而据理力争;但程序猿可能则会从从程序角度去考量产品功能,包括自己实现的难易程度,API质量,实现所花费的时间精力,包括自己的KPI等考量,为此一定会做出一番舌战;产品经理则会考虑KPI,团队进度,上级意见等等大方向,为此设计狮应将自己设于目标的主观角度,并且必须具备全局观,权衡团队的利益,站在对方角度考虑做适当“妥协”。
某些陈词滥调显然是要遏制的!这类话语是无用的。首要需要摒弃自己的分析和批判,也不能专注于解决问题,在对方不适、沮丧或抱怨的同时,你需要做的只是迎合。在这方面,同理心是反实际的。解决问题,可以在同理心建立了密切关系和信任之后才进行。
建立连接。暂停的价值判断,同时将自己设于目标的主观角度,是产生同理心的必要条件。实验表明,孩子们更容易对那些和他们有共同点的人产生同理心。另外,他们也更容易理解那些有着和自己同样不悦经历的人。当然,我们未必要去体验用户生活中的各种负面的经历,不过在用户访谈或可用性测试等过程中,可以试着主动寻求并表达出自己与用户之间的共同点,例如兴趣爱好、喜欢的球队、电视剧等等,拉近双方的距离,使交流更顺畅,彼此更容易互相理解。所以在阅历显得比较重要。
寻找导师。具有高度同理心的人可以激发你努力成为同样的人,这个”导师”可以是其他设计师或用研工作者,只要他们是你所尊敬的、乐于花时间一起讨论项目和设计问题的人。哪怕只是一起吃吃饭或喝喝咖啡,只要大家可以聊聊彼此对于用户的理解角度,互通有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