蜗牛拆书之《论语》:里仁篇第四11
4.11、【原文】
子曰:“君子怀①德,小人怀土②;君子怀刑③,小人怀惠④。”
【注释】
①怀:关注。
②土:田土。
③刑:法度。
④惠:恩惠
【译文】
孔子说:“君子关心道德,小人关心田土;君子关心法度,小人关心恩惠。”
【各家注解】
1、《论语注疏》:正义曰:此章言君子小人所安不同也。“君子怀德,小人怀土”者,怀,安也。君子执德不移,是安于德也。小人安安而不能迁者,难于迁徙,是安于土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者,刑,法制;惠,恩惠也。君子乐於法制齐民,是怀刑也。小人唯利是亲,安於恩惠,是怀惠也。
2、李炳南《论语讲要》:君子小人,不必指在位与不在位者,皆就普通人而言之。四句经文,上二句是说居处,下二句是说行动。怀字作思念讲。
君子怀德,君子所思的是道德,他的居处,必然选择在有仁德之人所居的邻里。小人怀土,土是地利,小人只选择有利可图之地,如升官发财等,以为居处,定居后,则安安而不迁徙。此为上二句,就择居而辨君子小人。
君子怀刑,刑即典刑,经典法则。例如《书经,大禹谟》:“惠迪吉,从逆凶。”迪,孔传为道。顺道而行则吉。逆,是相反。反其道而行则凶。君子有所行动,就想到是否合乎此类典刑。小人怀惠,《中庸》:“小人行险以徼幸。”小人之行,冒险以求其幸,不思虑后果,只贪图眼前的小惠。此为下二句,就行动而辨君子小人。
程氏树德《集释》:“按此章言人人殊,窃谓当指趋向而言之。君子终日所思者,是如何进德修业。小人则求田问舍而已。君子安分守法。小人则唯利是图,虽蹈刑辟而不顾也。”
3、《蕅益禅解》:见德者,不见有土;见土者,不见有德。见法者,不见有惠,见惠者,不见有法。此皆独喻于怀,不可以告人者,譬如饮水冷暖自知而已。
4、李泽厚《论语今读》:这里的君子和小人指的是国君、官吏和一般老百姓。老百姓只关怀自己的土地、生活,有何不可。所处地位不同,所关心、注意便不同,理所当然,此处不宜用道德高下来解君子、小人。
中国一大问题,是只有“刑”而无近代观念的“法”。《左传·昭公元年》:“夏有乱政而作禹刑,商有乱政而有汤刑,周有乱政而作九刑。”与“德”相联结的是“刑”,而非“法”,于是政治规范及社会性道德便只与“刑”(对不遵行礼制者实行惩处)相连,这都属于“治人者”的“君子”们所应关心的问题,而非一般老百姓所特别关心。中国古代只有氏族社会维系尊卑秩序的“礼”和随后发展出来的“刑”,缺乏基于老百姓权利基础上的“法”。所谓“法家”乃是公开为专制统治服务的刑名法术,可谓之“刑家”。
【评析】
对于此句话,实际上有两种解释。一种是从社会地位上来区分君子和小人。另一种则从道德评价上来区分君子与小人。因而对于此句话的理解也就大相径庭。
首先,从社会地位上来区分的话,如果把君子和小人看做是国之君主还有普通平民,那么,自然,不同阶层的人对于社会问题的关注点是不一样的。对于国君来说,要维护一个政权的稳定,则必然把关注点落脚于树立正确的社会价值观和保持法制的严格运行。对于国家层面来说,政权的重心就在于:价值观上,以道德为导向,鼓励人民做到真善美,就如同当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弘扬;在制度层面,则强调依法治国,保证法制的完善与有序运转,保证社会的稳定性。而对于普通平民来说,无论是国家政策导向,还是在日常的社会生活交往中,是否能够给自己带来一定的利益,就成为平民的核心价值关注点。换句话说,作为普通民众的我们,更关心的,实际上是房价会不会涨,拆迁有没有合适的补偿,物价会不会上升,工资涨没涨,油价涨没涨等等关系切身利益的问题。所以,如果从这个层面来区分的话,孔子则仅仅是在阐释一种社会现象,并无褒贬之意。
可是,如果圣人仅仅是陈述一种社会现象,而无其他含义在内的话,恐怕,《论语》的成书,也就没有必要留存这句话了,更遑论指导意义了。所以,孔子的这句话,应该还是从道德层面进行的评论。也就是说,孔子这是评论文,而不是记叙文。
那么,从道德层面上来讲,道德高尚的人,更关心的是自己的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要求,是否触犯了法律底线;而道德低下的人,则更关心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做事自然是利益至上。那么,对于我们来说,自然是要做道德高尚的人,只有这样,才会有大格局、大视野,不会被小恩小惠所迷惑,更不会为了些许利益铤而走险。《庄子》中《养生主》篇提到了一句话,叫“为善无近名,为恶无近刑。”什么意思呢?就是说一个人做好事,不能为了出名,做坏事呢,也不能触犯法律。这与孔子此处的思想是一致的。即,我们或许在道德上达不到很高的标准,可是,我们要保证我们道德的底线。而如何坚守这个底线,就是要“怀德”“怀刑”了。
Ps:如需转载或合作,请联系邮箱liyao3633@163.com,或者关注微信公众号“三言与两拍”后台私信我。我不反对作为学习或者传播使用,但是如需使用请声明作者。毕竟,考证不易,且用且珍惜。say-love-to-lif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