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觅》该是自我彷徨期吧,面对意识的觉醒,苦闷、痛苦,找不到缘由更谈不上出路。
P10那天早上她一睁开眼睛,便觉得血管中蠕动着一阵奇怪的沮丧。她心中似乎涌入了蜇人的蚂蚁,每当打喷嚏、咳嗽或深呼吸,它们就像血块似的凝在一起,随着胸脯的起伏,摩擦着她的心房。
p115她的生命太重要了,不能把它献给一个男人。毕竟,她的生命不属于自己,而是属于这个世界,属于这个她想改变的世界。
她焦虑地四下张望。她的生命属于这个世界,属于这个她想改变的世界。
P149“你对政治了解多少?”她问。
一切。只要学会跟这个人或那个人交朋友,用有涵养的口吻重复口号,就行了。
P150我尊重自己,更重要的是,我相信自己在人前重复的谎言。我经常言之凿凿地大声重复这些谎言,慢慢地自己都信了。人是什么,芙阿达,如果人不是感觉的集合,那人是什么?如果感觉不是累积的生活经历,那感觉是什么?我应该忽略这些经历生活在原则与理论中吗?这些原则与理论在现实世界里行不通。
P156就跟生活中一样,辛勤劳作的人没有统治权,领头的人却被众托起,他们窃取果实,施行统治。难道她不能像那些聪明的成功人一样,把自己的名字放在从未做过的研究上吗?
P157她不希望自己的生死对这个世界无足轻重。她感到自己脑中有种东西,有独特的构想,可要怎么实现它呢?那个想法醒着、活着、挣扎着,可它就是不出现,仿佛被一堵厚墙囚禁了,比她的头骨更厚的墙。
P161一切都是梦吗?她的感觉只是幻觉吗?如果她的感觉说了谎,那什么才是真实的?她能相信什么?写在墙上的名字?签在论文上的名字?印在报纸上的名字?
纳瓦勒·萨达维的四部作品都看完。
《神死在尼罗河畔》、《零点女人》是反抗,是对权威的挑战,最次都是在长期的困境中对体系的质疑,甚至是声嘶力竭的呐喊;
《寻觅》处于迷茫期,意识到了不适应、不对劲,在挣扎却有深深的无力感、《回环之歌》里更多的是看见,两个孩子彼此内心的照见以及世俗和体系赋予的对抗间的极度拉扯,生不离死不弃。
最近也是Deepseek由横空出世到接入一切文案的阶段,所以这篇读后感一直没写,也见识了他人用AI出文案的场景,自己也亲自试了一把,终于有一天我把这一切都看做理所当然,当然包括我继续写读后感,我读我感,与他人无关,如果有,则是我通过阅读的自我完整带来的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