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早晨醒来,工作间隙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刷微博,止不住的刷啊刷,刷了一遍又一遍,直到累了才开始干正事。放松一下固然是好的,无可厚非,但是要研究此时的心态。我似乎是把刷微博类似的事情当作了要很努力工作学习才能实现的活动,似乎刷微博是比工作和学习还要重要的事情。虽然表面上看到的是努力工作学习后短暂的自我放松,其实内心对于事情重要性的界定是完全反过来的,并且这么多年一直是反着的。比如小时后父母说,赶快做作业,做完作业才可以看电视。然后心理上就会把看电视当作目标,当作很重要的事情,而做作业就是一项任务,一项为了能看上电视而进行的活动。
一个人的习惯是由三部分组成的:cue~routine~reward,即触机~惯性行为~奖励。
看电视,刷微博是对自己一个行为结束之后的奖励,对自己注意力的认可,这也是正确的行为模式。但是我们应该提防的是,行为模式背后所隐藏的内心活动。不要把“奖励”目的化,更不能颠倒“奖励”与行为的主次。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是一样的,但是结果绝对相差万里。习惯的三部分组成中,惯性行为才是最终能够输出良好效果的。
搞明白习惯三部分的关系及主次之后,还要搞明白怎么让惯性行为在奖励的引导下在合适的时间被触发。
分析我“刷微博”的这一习惯:“触机”就是早晨一醒来,要找点事做,正好手机在身边,然后就想拿起手机找点事情做。或者是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想休息一下,正好不知道干什么,就想起了刷微博。在这些空白时间里,微博的诱惑会在第一时间出现。而刷微博所带来的快感是跟该触机直接相关联的“奖励”。然后“漫无目的刷微博”这个“习惯性行为”就发生了。
剖析整个习惯性行为产生的过程,从“触机”开始看,我空白时间没有任务,手中无事可做是空白时间被刷微博等漫无目的行为占据的最主要原因。长此以往,只要一有空白时间,这个“触机”就会最先出现,紧接着相关联的“诱惑”就会驱动自己去做这些漫无目的的行为。
因此,如果要想改变这个行为模式,那么,最先发力的地方就是“触机”这个环节。每天晚上休息之前,先安排好第二天的任务,尤其是安排好每天早晨醒来需要做的事情,而不是把一堆任务罗列在那里。第二天起床后收拾完,接着就开始kill任务。总之就是,不论何时闲下来,脑子中都要有很明确的事情做。而不是完成了这件事,刷刷微博,刷累了再找事儿做。否则很可能发生的事情就是找了一圈,感觉无事可做,接着又漫无目的刷起微博来了。
同时,之所以一醒来就想刷微博另一个原因是刷微博是一件基本不费力的事情,而做任务就不那么容易了。人们潜意识中会选择先做容易的事情,这是需要自己用元认知能力调整的。高效的工作节奏就应该是由难到易。
总体来看,要搞明白习惯三部分的关系及主次,提前安排好各个时间段的任务(不是简单罗列),然后先难后易去做任务。开始旧习惯的阻力会很大,需要我自己的心智力量去克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