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
从我记事起,父亲没有过过一次生日,他说小时候家里太穷,没过过生日,慢慢长大了,奶奶也忘了他是哪天出生的,到有了能力给自己过生日的时候也不想再过了。
父亲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是奶奶独自抚养长大,据说爷爷是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饿死的。奶奶独自抚养四个孩子也很吃力,曾经把父亲送人,那家是一个工人家庭,没有孩子,对于父亲十分疼爱。在父亲在送养人家生活几天后,我的二伯父去看他,他哭着闹着要跟二伯父回家,二伯父就把父亲带回了家,父亲就此告别了那个衣食无忧的家庭,重又回到自己的贫寒之家。
这是我对于幼年的父亲仅知道的一件事情,好像是母亲告诉我的,母亲会说起这件事情是说明父亲没有福气。明明有机会在一个温饱之家长大,却非要回到自己的贫寒之家。
青年
父亲后来娶了母亲,举家离开内地到了东北,父亲在东北的酒厂工作,学会了烧酒的手艺。在那个下农田干活挣工分的年代,烧酒是一件相对轻松的工作。父亲聪明好学,很快就掌握了手艺。烧出来的酒大家都喜欢喝,却因此被另一位师傅嫉妒。
有一次饭后,那位师傅和父亲起了冲突,两个人打了起来。那位师傅是东北本地人,有不少的亲戚。据母亲说,父亲一个人和他们十来个人打,却把他们打的伤的不轻,他们告到了大队部。父亲本来是轻伤,因为担心他们报复或者队里要求赔偿,就也称重伤躲到了哈尔滨的医院。那也是父亲第一次去大城市,还和母亲一起在那里照了张合影,看上去的十分的英朗帅气。
母亲每每说起这件事,就不禁要笑起来,说爸爸英武,一个人对那么多人;也很机灵,称重伤躲出去从而避开了纠缠,也避开了报复。
中年
在哥哥三岁的时候,我的父亲就带着母亲和哥哥回到了老家河南。刚回来的时候什么也没有,没有房子,没有农具。大队里给提供了两间破烂的屋子,给分了两亩地。父亲和母亲就这样开始了新的生活。
靠着种两亩地,三口人能生活下去,但也仅此而已。父亲就想着做些什么副业,能够让家庭生活好转一些。
父亲想到了在东北山上见到猴头菇,营养价值高,味道也好,在老家却极少见。于是父亲决定研究人工种植猴头菇,父亲爱钻研的天份给了他极大的帮助。最开始人工种植产量极低,成活率也低。后来父亲通过多次的试验,改善了菌种,将固体菌种改成液体菌种,轻松的种入袋体内,提高了存活率和产量。据父亲说,当时市农科院的科学家们都没有办法做出液体菌种,因为多次到家里向父亲参观学习。
父亲赁借食用菌技术成为村里的致富能手,成为最早的一批万元户,并带领村民们走上种植食用菌致富的道路。
当时徐州有一家研究所,高薪聘请父亲去当技术指导,并承诺帮父亲解决三口人的城市户口。八十年代有一份工作叫做吃商品粮,那是一种社会地位的象征。可是因为当时已经有了我。父亲说“我们四口人,只有三个人的户口,不去”。以至于如今,父亲和母亲还在农村家里。
这件事又成为后来父亲被母亲抱怨的口实。母亲说父亲死脑筋,只要人去了,户口还不是早晚都能解决的事情。就不用再在地里出力了。
老年
食用菌生意的利润越来越低,父亲也年纪大了,我和哥哥相继大学毕业离开了家,父亲就不再做了。
父亲和母亲就守着家里几亩田生活。农闲时就邻里转一转。
母亲一生操劳,落下了腰疼的病根,去各大医院看过,都说无法根治。父亲却不相信,开始从黄帝内经到易医,研究中医中药。每日给母亲按摩、贴敷膏药。如此摸索试验了两年,母亲的腰疼病竟是好了。而父亲也是从此积累了一套点穴按摩的手法。村邻们知道了,也都去找父亲,父亲按照不同的病症不同的穴位按摩,村邻们竟然都有了好转。
如今的父亲已经六十有二,忙时仍然要照顾地里,闲时就在家医治病人。
营业的时间不长,小小的诊室里却已挂满了乡亲们送的感谢旗子。
这就是我的父亲,一生曲折,却从无抱怨;一生辛苦,却从来都乐呵呵的。对人对事只有付出,不问回报。
谨以此文祝我的父亲一生安康平安!
祝福天下的父亲安康平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