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看《看见孩子》这本书,这本书中讲到的第8个准则就是“减少羞耻感,让关系更亲密”。
书中分享了三个事例,女儿藏起妹妹的玩具,惹哭了妹妹,却坚决不肯道歉。儿子数学题做不出来,母亲帮他,他不听,还发脾气。女儿经常撒谎,开始是在小事情上,后来大事情也开始撒谎了。
这在我们生活中看起来是典型的问题行为,我自己也正在遭遇这样的经历。
平时检查儿子的作业,检查儿子背书,在我看来,他的作业总是那么不完美,他背书总是不流畅,而且错误百出。作为妈妈,我肯定是要纠正他的呀。字写的不好看,重写;作业错了,纠正;背书背错了,纠正。我以为这样可以让儿子的字写得更加好看,把错题纠正过来,知识点掌握得更好,背书能背得更流畅。
可结果是,儿子会把作业藏起来,不让我检查,说不需要了。会在我给他反复纠正错误的时候,变得急躁甚至暴躁。我也很难理解这种行为,直到我读到了这本书。
书中说,羞耻感的本质是“我不能做自己,我不能有这种感受。”当儿子开始藏作业不让检查,开始变得急躁暴躁时,他的内心独白其实是“我的书写不能不工整,作业不能出现错误,背书不能结巴,如果出现了这些问题,那么我就是笨的,就是会被嫌弃的,会被批判的。”这触发了他内在的羞耻感,而羞耻感激发了孩子的不安全感。
那么我需要做的就是减少孩子的这种羞耻感。告诉他:
要把作业上的字都写好是挺难的;
要把作业全部写正确,不出错也是挺难的;
要把课文一次性背得流畅又准确,也是很难的一件事。
自己在小的时候做这些也并不容易,哪怕是大人,要做到这些也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
这并不代表他笨,妈妈可以陪他一起面对这个问题。
书中给了我们建议,说“亲密感最重要”,要牢牢记住这句话。“羞耻感像一个泥坑,他能把我们困在里面,动弹不得。而亲密感则能给人自由,能让孩子知道:’你可以做你自己,哪怕你感到痛苦,你也仍然可以做你自己,你可以跟自己在一起,我也会跟你在一起。’”
我突然想到,这不就是安全感吗?孩子可以做自己,哪怕他有不好的行为,我们依然爱他。在这样安全的环境中,孩子才能够做自己,敢于做自己。他知道他永远是被爱的,被接纳的,哪怕他不够完美,哪怕他会犯一些错误。然后,孩子就会产生一种力量,有勇气去承认自己的问题行为,去改变自己的问题行为。
我想到了在与儿子的相处中,那些愉快的亲子时光。同样是检查作业,当我看到儿子的书写中,哪一页写得特别好,哪些字写得特别漂亮时,我给予了明确肯定。当我检查儿子背书时,我发现他比之前正确率提高了,我对他大加赞赏。在紧接下来的时间里,儿子的作业一定比之前有进步,背书也主动追求高正确率了。虽然可能持续的时间不够长,但短暂的进步一定会有的。这个时候真的是“母慈子孝,其乐融融”了。
这些对于进步的看见和肯定,降低了孩子的内在羞耻感,让孩子看到了自己的进步和成就。这大大激发了他的学习动力,也拉进了我们的亲密关系。
那么在以后的生活中,我们要多一些看见,看见孩子问题行为背后的羞耻感,看见孩子的进步和亮点,告诉孩子,哪怕他不完美,我们也依然爱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