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上做投资的人只有两种,一种是特别忙的投资人,一种是特别闲的投资人”。
特别忙的投资人:临到投资的时候,像一个平时不好好学习的学生在临考前做了大量慌乱匆忙的准备,最后还是考砸了——大量的投资行为是这样的。
特别闲的投资人:像真正的学霸,临考试的时候没觉得如临大敌,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认知,考试不过就是刷一下卡而已。
简单是长期努力工作的结果,而不是起点。,投资时要追求的简单,是结果的简单,而不是起点的简单,而起点是极其复杂的,需要有多元化的认知模型、生态式的思维方式、大量的跨学科知识等等。
查理·芒格:只要做好准备,在人生中抓住几个机会,迅速采取适当的行动,去做简单而合乎逻辑的事情,这辈子的财富就会有极大的增长。这种机会是很少的,通常它只会落在不断寻找、等待、充满求知欲而又热衷于分析不同可能性的人头上。当这样的机会来临之后,如果获胜的几率极高,那么只要动用过去的谨慎和耐心得来的资源,去重重下赌注就行了。
查理·芒格和人约会的时候有一个习惯——一定比约定时间早45分钟到达见面地点,用这45分钟来读书。因为他觉得这45分钟的时间是效率最高的,他清楚地知道在这45分钟里到底要干哪些事情。他永远在读书,以至于查理·芒格的孩子们觉得他就是一个“长着两条腿的书橱”。
查理·芒格的阅读跨度非常大,从物理学、生物学,到气象学、哲学……很多很多的学科都有涉猎。他热衷于获取各个领域、学科的知识,但他又不是一个“知道主义者”。
查理·芒格早期学习的物理学、生物学、气象学给他带来最大的好处是,“避免了让自己成为一把锤子”。
这句话是西方的一句谚语,意思是:当你手里拿着一把锤子的时候,你看什么都是钉子——当你的工具箱里只有一把锤子的时候,你解决问题的方式就只能是单一的。久而久之,你就变成了一把锤子。
查理·芒格跨学科的阅读只有一个目的:让自己的工具箱里有足够多的工具,同时,也要避免无限多,因为这是一个工具箱,而不是一个工具仓库。
正如有个哲学家说的,“对结果的简单,我全力以赴;对过程的简单,我嗤之以鼻”
wbf
每个人一生中都有十次改变自己人生的机会,一般只需抓住其中的一二次即可。
这十次机会是从出生开始计算的每 7 年一个单位,也就是 7 岁 / 14 岁 / 21 岁⋯ 大部分人真正可以抓住的只有 1-2 次而已。为什么是这样的周期也有对应的解释,大部分行业平均在 7 年内都有一个变革时期,而这个变革点就是我们出手的时候,也就是 “行” 的结果。那么在这之前要花上 7 年或者其倍数才可以抓住一次机会,而这长时间的准备我认为就是 “知” 的大量累积。只需一次真正的 “知行合一” 往往就可以彻底改变命运!
运气从概率来讲,从长期来讲 是平均的
也是无法通过努力提升的
而认知体系是通过自我提高是可以达到的。不断学习,与时俱进,如果能提前半步就更精彩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