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把一切痛苦的事都视为成长的代价。但是,我似乎把一些关于成长的含义理解错了。
如果一份工作带给你的并不是你所期待的合理的薪资、愉悦的心情、和对综合素质的提高,你是不是该考虑弃掉?
我不是不爱这份职业,可是大环境给职业带去了很多不必要的事情,每天都干着一些身不由己的事,分分钟想放弃。今天有三位男同事,同时跟我表达这种负能量爆棚的抱怨,我还硬挺着安慰一下,对自己说“处于风暴中间的人还没喊疼,我们这种被余风扫到的人就觉得站不住了,内心太脆弱了吧!”
我书包里装着一本特别有趣的书,早上就想,只要有空就翻两页看看,可是,到目前为止我一页都没翻过,刚到家就写感悟,除了开会那会儿把剽悍写了,回头想想,一件事都没做完。
刚看完胡适先生的《人生有何意义》,怎么想,都觉得它一直会是一个反问句。不断在心里问自己,人生有何意义?自己赋予的意义是什么?我曾经咬牙,超负荷坚持带三个班英语兼班主任,一年之后,身体全面崩溃,从抵抗力下降到贫血,我学不会喊痛,只知硬挺,个中滋味只有自己知道,最后认清:任何事都不可与健康相比!
我一直认为,我现在处于这种煎熬的状态,是当初该努力的时候总想着侥幸,于是总是只做五成,从不尽全力,或许运气不差,人生也看上去差不多的样子,深究起来,真是惨不忍睹。问自己,最擅长什么?答不出来。有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想了想,还是答不出来。在自我认识这条路上,我始终看不清楚全貌。时而自信满满,时而自卑自怜,内心脆弱,假装坚强。
怎么才能把假装的变成真正的?唯有不断自我修炼,提高内功。看看周日那篇文,写自己能静心看书的喜悦,仿佛是百年之前的感觉。还好,我看了一眼此刻摆在面前的书,精装的封面,漂亮的字体,油墨的清香,把我从有点绝望的沼泽里拉了出来,夜深人静,有书相伴,突然觉得,人生不过如此,喜一阵,悲一阵,然后,你还是你,第二天还是要来,这些感性的东西最好逐渐减少,然后不以物喜 ,不以己悲。
我知道自己有很多缺陷,也没有非要完美。这两天心情一直抑郁,估计是不能如愿造成的。不能如愿地按安排行事,不能如愿的把一件事做完再开始另一件,不能如愿地安静看书…我的坏脾气就是,稍不如愿就要发火,强压在心头的那种委屈,没有正确的转化,时常反噬。
总算舒服点了,原来把所有想到的都写出来,和与人沟通的效果差不多,甚至优于人。面对面沟通,如果不是最信任,势必无法畅所欲言。我特别想去看会书了,这样才能入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