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有动过买房的心思是在2015年,我在外地工作。那时一好友刚离职回家,在家乡省会城市看房子,频频传照片,邀约我们一起买房子,楼上楼下。小巧别致的样板间看的是真心漂亮,心动不已。我当时想着要不要也按揭一套房子,外地的工资尚可,还能支撑得起月供。我虽有回老家的心动,但没有辞职回来的决心。后来跟父母和另一好友提起这事,都不赞成我买。人不在本地,房子买到哪里好是个问题。即使以后回来,工作地和房子隔得太远,太受迁制。加上那时候我并没有决心要回来,当财力有限时,办起事来会很受牵制。所以这事也最终搁置了。
再提起买房子是一年后我彻底回来了。回来的动机偶然也必然。为了房子的事和父母商量过几次,当时的思维较僵化。我的思考逻辑是,先有工作,看工作地在哪,等公司给员工建立公积金建帐户,6个月后我就可以将外地交的公积金平行迁移回来,这样我就可以拿公积金贷款买房了。在那一段时间里,待办事项里虽一直有关注本地住房市场,关注房价,但实质上迟迟未行动。偶尔在网上看看房价和市场信息,也只是观望但并未深入了解。一晃,2016年结束了,再一晃2017年上半年结束。拖拉着把我认为的购房前置条件都准备好了,转头望向房地产市场,已是措手不急。
从今年夏季最炎热的七月开始,到即将到来的寒冬,三入房市,灰头土脸。在这里是对我这段经历的记录,同时也希望能学到一些购房经验。
人们常说不忘初心,方得始终。然而从为什么买房子,买什么样的房子,到可以怎样买房子,初衷却随着现实情况一再改变,或者说被改变。量力而行,也许是人们在理想与现实的的情况下得到的平衡。
随着年岁惭长,想要有一处稳定住所的心愈发强烈。从毕业出学门工作,换个三个城市,搬家不下五次。年轻时没觉得有时候,慢慢却不想动弹,身心俱惫。买一处房子,一是安家,二是理财。新房太操心,一来是期房,等待时间少则一年,多则两年,又要还贷款,又要承担目前的房租;二来毛坯到装修,更要劳心劳力。而二手房更直接,如果找到好的房源,稍做整理,拎包即住,也解决我租房的压力。在准备看房的最初,直接奔着二手房去了。
找房源,上搜房网,泡安居客,在手头财力有限的前提下,只看买的起的小户型,次新房,住进去不用太操心;交通便捷,出行方便,以后若自己不住,租出去或转手都方便。在网上结识链接网的置业顾问,微信加彼此好友后,甚是热情,每天给我推送精心挑选满足我需求的房源。在持续一段时间的线上服务后,我终于决定去实地看房子。那是夏天最炎热的时候,我能出门去看房,真心是个诚意的潜在客户。现在回头想想,在看房的过程中,我明显是个喜形于色的客户,一看到略微心动的房子,立马就全情流露了。而置业顾问就抓住这一点,不断去推进你的购买意愿。
当然,在这不断交涉的过程中,我知道了“老证”、“新证”,知道了70年产权及40年产权的区别,知道了居民住宅和商住两用房在水、电,在未来转售上的差别。同时,也发现自己太容易以偏概全,认为看到的某一方面就代表整个事实。我在下决定做第一次二手房交易时,看过3次房子,每次3-5家,每次带我看房的都是一家中介。我开始认为,目前二手房就是那个价钱,能满足我需求的房子就是那几家,房市很激烈,我不买马上就被别人买走了。在购房这件事上,我很心急。同时也不想过多调查,抱着能买就赶紧买,我不欺骗别人,别人也是诚心待人的心态。然而,真相并非如此。
初入房市,呛了一口水
第一次签合同,晕头转向。事后来看,其实是自己的法律意识淡薄,处事无知,“图破图森样”。现在想想依然有些担惊受怕,难怪在法律赔偿上有精神损失费一说。
我在中介两三次信息的邀约下,顶着七月的大太阳去看了一套小公寓。整栋楼不是常见的小区楼,像是一套商业写字楼的风格。但中介在介绍房子时,已经表明此房产权是纯居民住宅,民水民电,通天然器,房主本是装修自住,但因着急着出国,要将房子转售。我心想这房子背景不复杂,在实地看到房子后,虽没有立马表态满意,细细将房子的布局,装修,家电都看过一遍后,觉得还不错,自住和租售都能满足需求,加上房子在商圈附近,楼下地铁年底开通,觉得未来增值空间应该也有。最最心动的是,虽说房子是公寓式的大通间,但这一层楼居然有个空中花园,前房子还在阳台上种了花花草草和简易的果蔬,想想以后从窗子里钻出来晒晒被子,在阳光上看看风景也甚是不错了。是的,我有心动了。隔了两日后又带了朋友去看,房子里虽有很多细节不满意,但购置之心已经埋下。我想我肯定有表现出想要的心思,中介依然非常诚恳的推荐,并且有策略的游说。
第一次见房主,我是抱着跟房主议价的心态来的。房子虽有心动,但并没有十足的满意,跟房主来议价,也是想看看双方态度再做决定。然而,在整个议价的过程中,我作为出钱的金主,完全是被打压方,所有的利好因素都被房主掌控,他一再拿不算优势的资源来换取我实实在在的优势,我在房主的强势和中介“重要问题模糊提醒”的协同下,在下班时间后的下午6点到晚上11点这几个小时里,居然将厚厚合同签字盖章全盘完成了。
这其中的细节不再细说,但从这件事中学到的事情却让我警醒。
第一,谈判是个技术活。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前,不要轻易决策,在大脑不清晰的情况下,你会被人带着走。
第二,不要轻易喜形于色,每个细微的眼神、不经意的示好,都被会利用;
第三,重大的事情,要多听听旁人的意见,带个明白理事的人一同前往。真的,有时候人会当局者迷,沉浸在某个情境里不能理性判断。白纸黑字的合同,要字字珠玑。
第四,抓大局,抓核心问题点。不要太纠结琐碎的细节。
第五,时刻记得你有什么,你要什么。再采取适应的方法达到诉求。
签完合同,我整个人都是懵的。第二日醒来,将合同再细细看一遍,才觉得条条款款都把自己套牢进去,连着几日睡觉都不得安宁。房子产权的不确定性,手续办理的不确定性,贷款审批的不确定性。买这个房子似乎连着半年都会提心吊胆,我日日惶恐不安。好在那几天日日下雨,将我交钱的时间一再延缓,买个房子为何还要担惊受怕呢?在这几天的情绪酝酿下,我做出放弃购买房子决定。这份合同以我单方面毁约而作为终结。我自知自己在法律上站不住脚,然而房产官司太稀疏平常,在中介几次信息威胁后,此事也就不了了知了。
二手房市场背景太复杂,在经历这一次惶恐后,我开始转眼望向新房。
一手新房。她很好,但是跟你没有关系
在当初决定买二手房和新房之间,看过一次新房。很漂亮的小区,很精致的设计。然而在目前城市房市环境下,只看得起离市区稍远的房子。好在交通现在都便捷,地铁四通八达。在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各路朋友都会介绍资源。梳理完前购房的情绪后,去看了朋友推荐的新房。房子在全新的城区里,密密麻麻全是住宅楼,并且每个都耸矗立,我对整体环境并不太满意。但看了售楼部,看完样板间,看了整个小区的格调和氛围还有房子的价格及交期,我又动心了。交了资料,交了认筹金,带父母看了房子,还精心挑选潜在户型,方位,楼层,在抢房的网站上反复操练数次... 然而,网站一开,全盘亮红,秒光。
我依然记得那日要去抢房子的心情,太想得,通常很难获得。预算有限,可选的房子就有限,一旦遇到适中的,就太想得到了。没有买到这个房子,失望极了,我还跟朋友开玩笑说,这象比失恋还难过。
金九银十,楼盘哗啦拉的一阵猛开,购房市场变成热烈的供不应求市场。任何楼盘,乱尾楼也好,捂盘久不开的也好,顶楼防晒层,一楼日照不达标层,只要开盘,全光、秒光、日光、夜光、关系户、茶水费。愕然,政府管控,房子是用来住的不是用来炒的,为何仍然有这么多人在买房子?
是大家依然很有钱,还是房子仍然是投资保值工具。
不言弃,新房二进宫,依旧无果
上次没买到的新房又开一期。前期的认筹费用没有退回,置业顾问建议再筹新房。虽说新开的盘户型没有前期好,楼层高,公摊大,但买房的心已扎实在此难以抽身。如若买到,也了了心愿。考虑到目前市场严峻,希望事在必得,我还跑到网上去找枪手帮忙抢房。不管怎么样,人家能明码标价做这门生意,多少也有过人之处,网速快,操作麻利,交些钱,也省了我的提心吊胆。跟枪手交接清楚后,我还真以为“稳坐钓鱼台”了。然后一直没有等来枪手报喜的信息,我心里咯噔了,果然,早已全盘售空。木然了,老天真是不让我买这里的房子。因为第二次没有自己参与抢房子,最终没有抢到,也只是笑笑焉,只能承认这是个不属于我的东西了。
时间是良药,任何当时不能接受的事情,时间久了,也能抚平当时的难过。从我三次在房市里的经历,有得有失。虽然没有买到房子,但是也真实了解到本地房地产市场信息。资金有限,市场如此严峻,收集信息,做好准备,等待下一次厚积薄发了。
留以记录,我将会在房市上摸爬滚打多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