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Runako
忘记从什么时候开始,甚少自拍和更新个人动态。
不过,总算知道,可能我已经“病”的不轻了...
还记得上高中的时候,有一位高颜值女教师。在班上讲题目的时候,偶尔会称赞自己的颜值。然后补充一句,“偶尔的自恋还是需要的”...
我当时不太了解这句话,自恋怎么还就有原因了?不就自恋吗,怎么还分偶尔?
后来,我算是略知一二。其实,大致浏览你的朋友圈,大部分人可以根据“晒”的频率大抵分为三类:
一:经常。(当然不排除微商的可能)
二:偶尔。(最多一天一条,间隔不定)
三:从不。(关闭了状态功能,什么也没有)
当然,这里指的“晒”,更多意义层面上,是指发布的动态。可以是随想,可以是产品;可以是自拍,可以是风景;可以是美食,当然也可以是一波又一波,无穷无尽的“狗粮”....
我暂时管这些统称为:“自恋”的产物。
当然,这里的自恋在本义上是不存在褒贬的。因为,所有晒的东西,在本质上并不存在好坏之分,所以也就自然存在一个中间的分界点以及临界值。
曾几何时,看过类似的一些言论:
“自拍上瘾是病,得治”;
“自拍上瘾是精神疾病”;
“疯狂拍自拍的人,或患精神疾病”…
当初也没有过多体会这些话,毕竟认为所谓的自拍,大抵是自恋行为的一种,就没有作过多的思考和判断。
直到最近看到相关书籍中的一些观点和阐释,才开始做了一些复盘思考。
其实不难发现,“自恋”是一种优于常人的效应,更是一个个体自觉独特的内在感觉。
曾有实验研究表明,在参与实验的人中,超过80%以上的人,都认为自己比身边的人优秀,这就是“优于常人效应”,也称为“自恋”。
那么问题来了,如果你说:“那我选择不自恋,总该没什么问题了吧”...
不好意思,心理学家又表明,完全规避自恋的行为,或统称为“悲观而明智效应”。
也就是说,如果你不自恋,那你可能和我一样,有“病”。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对于自恋这件事情,可以分为三种状态:自恋、自信、自卑。
如果你完全缺乏自恋,那么会在心理上产生悲观的情绪多于积极主动,就容易产生自卑心理或者其他心理疾病。所以,首先你应该先肯定你自己。
其次,再是适当的“自恋”。
适当的自恋,我们称之为健康自恋。如果采取适当的自恋行为,那么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更加坦然的承认自己的缺失,并给对方或者他人留下空间。
因为,也只有留有余地去接纳比你优秀的人,才更有可能使得自己有向学之心,并且不断更新迭代。
最后,才是过度自恋,就是我们所说的“病的不轻“...
因为,过度的自恋容易使人产生浮夸和自负心,这样就会从内在感知上规避自己的羞耻心,
固化自己的思维,黑白不分。
当然,最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过度自恋有更大机率形成潜在的“黑暗三性格”。
“黑暗三性格”(Darktriad)是从进化心理学角度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新名词。
心理学所谓的“黑暗三性格”(darktriad)可简单概括如下:
1. 以自我为中心 (自恋者)
2. 热爱冒险刺激且心狠手辣 (心理变态者)
3. 善于撒谎,且喜玩弄并操控他人 (权谋者,或称操控心理)。
在极端情况下,这些性格特征会对传统的人类社会造成伤害。因此,其他人会主动避开这类人,这可能让他们成为离群、孤独、饥渴而易受攻击的人。
所以,极端自恋之所以会成为一种病态存在,是因为容易引发一系列其它病态心理的发生或出现。
如果不是很了解的话,可以想想若干年前的“凤姐”事件。
当然,后来“凤姐”逐步淡出媒体视角,也是因为其内在适度自恋的掌握得当,从而回归健康的心理状态,使得人们褒贬不一。
总的来说,对于自恋这件事情,你当然有选择不自恋、适当自恋、过度自恋的自由与权力。
但是,不同的选择会给你造成不同的结果,就像任何事情都有一个潜在的度一样,只有适度生存,才是最理想的状态。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