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轮到初读《孟子》。早早就知道这是中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孟子》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
孟子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王曰:‘何以利吾国’?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大意是,孟子拜见梁惠王。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封地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这些大夫在一万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千辆,在一千辆兵车的国家中就拥有一百辆,他们的拥有不算不多。可是,如果把义放在后而把利摆在前,他们不夺得国君的地位是永远不会满足的。反过来说,从来没有讲“仁”的人却抛弃父母的,从来也没有讲义的人却不顾君王的。所以,大王只说仁义就行了,何必说利呢?”
真的又是长见识,又一次出现“以德治国”的观点。讲究仁义为先,想必也就是为人为国的底线,是我们做人做事的干事创业的治国理政的基础与前提。所以,相反的,若是皆为利而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则永无宁日。高层维利,定会有下级“言利”并心生芥蒂理论上造反是迟早的。以此类推,基层群众也会一定动辄唯利是图,上上下下都向着衰退的死胡同不可能有前途。
一般人、老百姓,我们都有切身利益,那得是相互利他大家双赢共赢才是。团队平台、企业事业、干事创业,我们都得公心对待公平处置公正为本才行。也就是把“义”摆在“利”的前面,有规矩讲规矩守规矩在先,然后是从家庭开始从“百善孝为先”伊始。然后才会有讲情讲义报守仁义,对待亲朋好友同学同事师徒如父子,明明白白干干净净。
孟子高见,四书续读,走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