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小丑》观后感
当我看到电影的主角“亚瑟”的剧照时,第一时间被吸引,一套鲜红的礼服,深绿色的衬衫从橙色的背心里衬托出来。这是一副多么需要被关注,希望成为舞台中心的装扮啊!如此鲜明而强烈!
亚瑟的脸上画着白的底色,猩红的眉、猩红的鼻头,猩红的唇夸张的肥厚且嘴角上扬,墨绿色的菱形眼似有一线泪痕垂于面庞。在这张夸张的小丑标致性的笑脸背后,无法隐藏他的强烈内心表达,隐隐透着一丝哀伤。
小丑(clown)是什么样的社会角色?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是挣扎于生存的底层人群,通过一张永远微笑的脸示人,将自己真实的喜怒哀乐隐藏。谁又真正关心他们的情感?古代有陪伴在君王身边的“俳优”(中国古称)、“弄臣”(joker)也是伴君如伴虎,稍有不慎性命休矣。
听过一种抑郁叫“微笑抑郁”,内心已经翻江倒海、痛苦不堪了,仍然强颜欢笑,以微笑示人,直至他最终崩溃一刻前难以被人发现。
电影的背景是20世纪80年代,哥谭市垃圾车司机罢工,城市街道垃圾堆成山,老鼠成群。城市肮脏的环境、混乱的治安、经济衰退,处处裁员,人人自危,尤其是社会底层人们最先受到冲击。
主人公亚瑟就是处于社会边缘的人群之一,他和身体虚弱长年卧床的妈妈住在一栋公寓楼里,亚瑟用自己做“小丑”一点微薄的薪水维持着两个人的生计。所以,公寓楼一定是破旧的,这样亚瑟才可能承受得起,他们的娱乐仅限于看电视,吃得食物也看得见除淀粉类,没有肉也没有奶。尽管如此,腼腆老实的亚瑟还是努力维持这一切,照顾妈妈吃饭和洗澡。看起来早过了结婚年龄的他,是没有经济能力去承受更多的责任和压力的,所以他没有女朋友,更别说妻子了。
就是这样一个取着君王“亚瑟”名字,被妈妈天天唤着“happy”的贫民青年有一天被几个小“屁孩”暴打一顿,被损坏的广告牌需赔偿,被同事诬陷买枪拖欠付费,被老板找了个理由解雇了。亚瑟天天秉承着一定要把微笑献给大家,希望有一天能站在舞台的中心,成为真正的谐星。终于在地铁上因为忍不住“大笑”(情感障碍)激怒了调戏女孩的三位白领男青年,又一次被暴打,他慌乱中掏出手枪打死他们,成了一位通缉犯。
而所有的这一切似乎都是有原因的,亚瑟是妈妈做公务员时和现市长相恋而生的私生子,这是噩梦之源。妈妈被迫害贴上妄想症的标签,而后一直执着给市长写信求助,信任他会施以援手,冷酷的现实让妈妈变得幻想和偏执。亚瑟有忍不住“大笑”的精神情感类障碍,被妈妈用“happy”遮掩和否定了。他长期接受社会福利援助的心理辅导,又因为经济的衰退福利项目被取消而失去了最后的支持。
生活上的困窘、照顾妈妈的压力、自己的精神疾病、被讥笑暴打、被辞职、压抑自我-讨好他人的个性特点,没有哪一点是亚瑟自己造成的!他是如此的无辜,努力地工作、维持基本的生活,腼腆甚至有些懦弱的性格,对任何人都没有伤害性,却无法生存,无力回天。甚至被莫瑞(Murray)邀请到电视台,也是因为对方想找个被取笑、嘲讽的对象,此时他的谐星梦想也破碎了。
亚瑟一直过着强颜欢笑的生活,在这个不真实的笑容里他已经挣扎了很久,他希望自己死时比活着有价值!他希望被看见、希望被尊重、希望被爱!他杀人后,推开了苏菲(Sophie)家的门大胆追求爱,他去剧场卫生间认市长爸爸。现实是残酷的、冰冷的,这些他都无法真正得到,他最后成了一个冷酷无情的“杀手”,他杀死了妈妈!终于他打死了莫瑞,引起了全城暴乱。市长和夫人被人击毙,留下的小儿子恐怕会成为另一个内心充满创伤的社会的挣扎“小丑”。亚瑟最终被关进精神病院。片子最后亚瑟身后的那一串红色鞋印似乎在暗示又有人死在他的手里。
鲁迅先生说过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死亡”。在影片中,市长在电视讲话谴责“小丑”杀死了社会“优良青年”,而只有他才能拯救这个城市。电视节目主持人莫瑞在电视中嘲讽亚瑟用自己的“大笑”掩饰自己没有表演的能力,他们又有谁像亚瑟一样生活过,感受过他受到的屈辱、承受过他的精神疾病的折磨,又有什么资格去评判他!
在这样一个经济背景下,民不聊生,屈辱地生活,因为地位卑微,还被权贵和名流站在道德制高点上贬低和侮辱。亚瑟的杀人当然有精神疾病的原因,也是心灵最后被碾压而破碎、崩溃后的疯狂。就群体而言,罢工、暴乱也是在大背景下的一个必然结果,社会阶层明显,跨越难度太大,贫富悬殊,必然在沉默中爆发了,也有大量的人在爆发中死亡了。有时爆发引发了巨大的社会变革,有时闹革命改朝换代了。
影片也确实血腥、暴力,这可能就是为什么美国有的地方不敢播放影片的原因,影片像是社会底层人群的一声怒吼,播放有巨大的影响力引起社会骚乱,带来治安隐患。
好在这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的故事,四十年快过去,现在已经是二十一世纪了,亚瑟们想必有机会享受社会福利的药物治疗和心理辅导了吧,他和妈妈的生活应该也有了最低生活保障金吧,经济复苏后,娱乐业兴旺“小丑”行业也不容易被解雇了吧,亚瑟应该可以恢复社会功能,过上普通而平凡的生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