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参加过一个课程,老师引导大家畅想未来生活的理想画面。当时联想自己定居在一个山清水秀的村落,空气清新,视野广阔,沉醉自然,诗情画意。现实生活中,还真有那么一个小镇,周围是官厅湖和八达岭长城,我曾在行驶缓慢的绿皮火车里,望向窗外,见过那美丽的蓝天、湖泊、远山和风车……
我将这个生活幻想和一个朋友说过,他疑惑地问:“哎,为什么只有景色,没有人?“
现在想来,那确是带着一种孤独和放弃。归隐山林只是表相,比如《瓦尔登湖》的作者梭罗湖边建屋远离人群,也只是对现有生活方式的反思和探索,当他找到答案后亦复归人群。
所谓归隐,也要看缘由,是逃避还是真看破?如果只是被现实打击而归隐退缩,将离自己越来越远。寄情山水并不能带来解脱,因为寄的不是爱。眼见花开花谢,内心定充满悲哀。心里有什么,你便看到什么,心是枯竭的,再美的溪流也带不来抚慰。
要有爱,看到自己的苦,也看到他人的苦,带着悲悯。但智慧不是被苦拖下深渊,而是看到苦的原因,看到自己的渴望,也看到自己的清净本来,无需归隐,当下就是回归。
这让我想到萨提亚冰山:当我们透过感受、观点、期待,就来到了全人类共有的渴望这一层: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是可爱的,有价值的,同时是能够被认同、被接纳、被爱的。每个人都希望自己的生活是自由而有意义的。透过这些共同的渴望,我感受到了命运共同体的联结感。
单在「渴望」这一点上,我们每个人本质上都是一样的,每个人是那么的平等。当看到他人的自私时,看到背后的渴望;当看到他人的抱怨时,也看到背后的渴望。如此就不会将自己的利益凌驾于他人之上,因为TA也一样。如此也就做到了「无我」,不是真的没有我,而是消融在大众中,打成一片,因爱无限,爱无界。
最后回归冰山的最底层:自我,我是。每个人都应该找到自己,正如萨提亚所说,它们是:生命力、精神、灵性、本质、核心、本质。
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六祖坛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