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625年的夏天,在浙江义乌县城北边的一个村庄里,6岁的小骆正在池塘边嬉戏。池塘里游着几只鹅,叫声此起彼伏。小骆同学看得入迷,一首《咏鹅》脱口而出: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首诗不仅对仗工整,动静相生,还朗朗上口。一时间,骆家出了个咏鹅少年的事情传遍了整个义乌县城。
历经千年,这首诗最终成为现代儿童的“噩梦”——大多数父母教孩子背唐诗,都是从《咏鹅》开始的吧。
骆氏相传为姜太公之子骆谷的后人,东汉年间,尚书郎骆雍临举家迁移至浙江义乌避难,由此形成义乌骆氏一脉。三国时期,骆俊、骆统、骆秀一门祖孙三人,是名盛一时的文臣武将和志行卓越的俊士。
等到了骆宾王的爷爷这一代,骆氏家族基本已经衰落。骆宾王的爷爷早年也曾担任过地方小吏,隋末为避兵乱,弃职回家闲居,过着耕读自娱的农家生活。家境随然每况愈下,但诗书传家、清节自守的家风却始终不变。
骆宾王,字观光,是骆统的第十七代孙。《周易》的观卦为大艮,为门阙,六四进入门阙内部,观国实质是观九五,九五是君、是国,六四是宾、是士大夫,切近于君上,对国之光看得深切,最适宜“宾于王”,即仕进庙堂,施展自己的抱负。可见,家人给小骆取名为宾王,是希望他将来能够体察民情,辅佐君王,建功立业,复兴骆族。
9岁的时候,骆宾王的父亲在山东博昌谋得一官职,于是携妻子和小骆迁至山东,只留下小骆的爷爷住在义乌。在山东安定下来后,小骆便被父亲送到博昌学馆学习,期间还在周边游学,结交了不少朋友。
直到八年后,骆宾王的父亲去世,骆宾王只得从学馆退学,回家守孝三年。而这一年,李渊的第16个儿子,也是李世民同父异母的弟弟李元庆,被封为道王,任豫州刺史。
随着骆父的去世,骆家也日渐衰落,骆宾王昔日的朋友们,也很难再见到一个。守孝期满后,为了生计,骆宾王只好到山东兖州,去投奔他父亲的生前好友——瑕丘县的韦县令。
韦县令确实仁义,不仅给骆宾王提供食宿,让他有个容身之处,还鼓励并出钱资助他进京赶考。于是,在公元640年的春天,骆宾王满怀希望的踏上了赴京之旅。
在那个没有盲评制度的年代,考场外的功夫可能比考试的能力更有竞争力。许多人在京城四处活动,或攀附权贵,请求推荐;或炒作宣传,成为热点。
21岁的骆宾王,既没有名气,也没有银两;既不认识皇亲国戚,更不屑于作秀包装;在晚年的自传里,他这样描述当时的心情:
少年重英侠,弱岁贱衣冠。
既托寰中赏,方承膝下欢。
遨游灞陵曲,风月洛城端。
且知无玉馔,谁肯逐金丸!
总认为考试的小船,靠自己的本事就能划,结果自然是落水了还都不知道船是怎么翻的。
据传当年的考题是“谈谈对高节之士的看法”,面对由隋朝旧臣担任的面试官,骆同学稍作思考,便开始侃侃而谈:
“我认为历史上的伯夷,叔齐和介之推都是高节之士的代表,伯夷、叔齐宁死不食周粟,高风义节,诚为世人楷模;介之推割股奉君,却功成身退,不图荣华;晋文公放火烧山逼其出仕,宁可抱树焚死,亦不恃功图禄,其节昭昭,永垂青史……”
这一番高谈阔论,让对面坐着的隋朝旧臣们面色难看,而骆同学还沉浸在自我陶醉中。
客观地说,隋朝旧臣对稳定社会、治理国家是起到了很好的作用的;如果人人都宁死不食唐粟,只会多打几年仗,老百姓多吃几年苦。
骆同学最终的结果毫不意外——名落孙山。
落榜后,骆宾王在长安、洛阳游历了一段时间,最终囊中羞涩,被迫返乡。然而,他未去博昌,而是回到了义乌。
从意气风发到希望破灭,骆宾王第一次体会到现实的冷酷无情,个人的前程、家庭生活的改善、父辈师长的热情期待,都随着这次考试的失败而变成了泡影。下一步怎么办?丢开试场失意的羞耻不说,一家人日后的生活又该怎么过?总不能长年寄人篱下,依靠别人的救济过活?
经过多少个不眠之夜的反复思忖,骆宾王决定南下义乌,向故乡的亲友诉情求助。虽然他离开家乡已经十多年,但亲人的浓浓情意始终暖在心头。他知道故乡的亲友一定会热情地接待他这个落难归去的游子。
回到义乌家乡,除了探望多年不见的族亲,还有筹措资费的目的,以奉养母亲、照顾两个弟弟。于是,在一番奔波后,骆宾王再回到博昌,与母亲和弟弟们共度春节。
这次长安之行,给骆宾王的最大收获,是使他懂得了世情的冷暖和现实的严酷,但不幸的是,这并不是最后一次。
在博昌,骆宾王又读书数年,27岁的时候,终于经朋友推荐,在长安的右卫军中谋得一份文职差事,虽然官职低微,但好歹能落个帝都户口,微薄的薪水总算也能养家糊口了。但好景不长,由于他处世行事刚正不阿又才高学显,在官场上遭人排挤,还没熬完最低五年的合同期,便被炒了鱿鱼。
关于这一段故事,史书上并没有具体记载,但《旧唐书》中提到,在此之后,骆宾王意志消沉,开始与社会上的闲散人员混在一起,四处游荡,称其“落魄无行,好与博徒游。”
公元650年,从十七岁的踌躇满志到三十而立后的穷困潦倒,骆宾王对朝廷失望至极;而眼前这位叫王勃的少年,这一年刚刚出生,他的未来会是怎样呢,只希望他不要经历像自己一样的挫折吧。
想到这里,骆宾王说道:“道理都是对的,但是年轻人还是不要太冲动,凡事三思而后行,处处小心为好啊。”
“先生教导得是。”对这位大自己31岁的忘年交,王勃还是十分敬重。
一阵寒意袭来,众人打了个寒颤,才发觉夜已深了。明天,他们又将继续各奔前程,等待他们又会是什么呢?
“我们长安见。”
往期回顾
唐朝的才子们(1):短暂的相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