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要是翻开西夏的历史,你会发现这朝代里的皇帝大多活得不轻松,要么得跟宋朝死磕,要么得防着内部的权臣,而康靖皇帝李秉常,大概能算得上是其中“憋屈”的代表。
他一辈子好像都在跟“身不由己”较劲,明明是皇帝,却没几天能真正说了算。
先说说他的出身吧,李秉常是西夏的第三位皇帝,是夏毅宗李谅祚的嫡长子,亲妈是皇后没藏氏,继母是梁太后。

按说生在帝王家,又是嫡长子,本该是含着金汤匙长大,可他的命从一开始就带着“被动”。
他7岁那年,爹李谅祚就去世了,这么小的孩子哪懂治国?
自然只能由妈梁太后垂帘听政,朝堂大权也落到了梁太后和她的弟弟,也就是李秉常的舅舅梁乙埋手里。

这一“垂帘”,就没那么容易收回去了。
梁太后是个相当强势的女人,而且她本身是汉人,却在西夏推行“蕃化”政策。
简单说就是拼命强调党项族的传统,比如让文武百官都穿党项服饰,说党项话,甚至还废除了他爹李谅祚之前推行的一些汉化措施。
为啥这么做?其实就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力。
毕竟她一个汉人女子掌权,党项贵族心里本就不服气,靠“蕃化”拉拢党项旧势力,才能把权柄攥得更紧。
可这苦了谁?自然是小皇帝李秉常。
他打小在梁太后的控制下长大,身边全是太后和舅舅的人,连想跟朝臣说句心里话都得掂量掂量,更别说亲政了。

好不容易熬到了十六岁,按规矩到了亲政的年纪,李秉常总算从梁太后手里接过了“皇帝”的名头。
可名头是有了,实权还是没多少。
梁乙埋还是宰相,朝堂上的关键职位全是梁家的亲信,他这个皇帝更像个摆样子的“吉祥物”。
换作谁,心里都不会痛快,李秉常也不例外,他看着梁太后一家独大,看着朝堂上乌烟瘴气,心里早就憋着一股劲,想把权力夺回来,更想把他爹当年没完成的“汉化”接着搞下去。

为啥他这么执着于汉化?其实不难理解。
西夏虽然是党项人建立的政权,但跟中原的宋朝比起来,无论是文化还是制度,都显得粗糙不少。
李谅祚当年推行汉化,就是想学着宋朝的样子,建立更完善的官制、礼制,让国家更稳定。
李秉常从小受的教育里,肯定也听了不少关于中原文化的事儿,他心里清楚,要想让西夏变强,光靠党项的老办法不行,得学宋朝的先进经验。

可他这想法,刚好撞到了梁太后的枪口上。
梁太后一伙人靠“蕃化”起家,要是真搞汉化,他们的权力基础就没了。
所以李秉常刚提出要恢复汉化措施,梁太后那边就炸了锅。
先是梁乙埋在朝堂上带头反对,接着那些靠“蕃化”上位的党项贵族也跟着起哄,把李秉常的提议批得一无是处。
李秉常不服气,想跟太后争辩,可梁太后根本不给他说话的机会,直接把他的一些亲信大臣要么贬官,要么流放,明着是敲打大臣,实则是警告李秉常:别想跟我对着干。

要是换个软弱点的皇帝,可能也就认了,可李秉常偏偏有点“轴”。
他没放弃,反而觉得光在朝堂上争没用,得找个外援。
找谁呢?自然是宋朝。
当时西夏和宋朝虽然老打仗,但宋朝毕竟是中原大国,要是能跟宋朝联手,说不定能借宋朝的力量牵制梁太后。
于是他偷偷派了个亲信去宋朝,说想跟宋朝议和,甚至还提出要把西夏的一些土地还给宋朝,只求宋朝能支持他亲政。
可这事儿办得太急了,没藏住,很快就被梁太后知道了。
梁太后气得不行,觉得李秉常这是“胳膊肘往外拐”,甚至想勾结外人来对付自己人。
她也没跟李秉常废话,直接派兵把皇宫围了起来,把李秉常软禁在了兴庆府(也就是现在的宁夏银川)的木砦里。这一软禁,就是整整两年。

一个皇帝被太后软禁,这在西夏历史上是头一遭,朝堂上下瞬间乱成了一锅粥。
党项贵族分成了两派,一派支持梁太后,觉得李秉常“通宋”有罪;另一派则觉得梁太后做得太过分,毕竟李秉常是正经的皇帝,软禁皇帝于理不合。
更麻烦的是,宋朝那边听说李秉常被软禁了,觉得这是攻打西夏的好机会,于是派了几十万大军分五路进攻西夏,史称“五路伐夏”。

梁太后虽然强势,但面对宋朝的大军,也有点慌了。
她一边派梁乙埋率军抵抗,一边还得安抚国内的反对声音。
好在西夏的军队战斗力不弱,加上宋朝军队指挥不力,五路伐夏最后以宋朝失败告终。
可经这么一折腾,西夏的国力也大受损失,老百姓怨声载道,反对梁太后的人也越来越多。
梁太后没办法,只能在软禁李秉常两年后,把他放了出来,重新让他当皇帝。
但也只是个傀儡,实权还是牢牢攥在自己手里。
经历过一次软禁,李秉常的心态其实已经变了。他不再像以前那样敢跟梁太后硬刚,心里更多的是无奈和憋屈。
他看着国家因为常年战乱和内部争斗越来越弱,看着自己空有皇帝之名却什么也做不了,慢慢就积郁成疾。
加上那两年软禁的日子里,吃不好睡不好,身体早就垮了。
公元1086年,李秉常去世,年仅二十六岁。
他当了二十年皇帝,可真正能自己做主的日子,加起来恐怕都不到一年。
死后庙号“惠宗”,谥号“康靖皇帝”。
“康靖”这两个字,听起来像是在说他“安宁”,可了解他一生的人都知道,这背后全是说不出口的委屈和遗憾。

李秉常的一生,其实就是西夏中后期权力斗争的缩影。
一边是想推行汉化、实现集权的皇帝,一边是靠旧势力掌权、不愿放权的外戚集团,两者的矛盾早就注定了他的悲剧。
他不是个昏君,甚至还有点理想和抱负,可生在了一个权力被牢牢把控的时代,手里没有实权,身边没有心腹,就算有再多想法,也只能是空想。

有时候想想,要是他能晚生几年,或者梁太后没那么强势,说不定西夏的历史会不一样。
也许汉化能顺利推行,也许西夏能少些内乱,甚至能在跟宋朝、辽国的博弈中占据更有利的位置。
可历史没有如果,李秉常最终还是成了西夏历史上一个“憋屈”的皇帝,他的故事也成了后人聊起西夏时,常常会叹息的一段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