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中风,现在叫偏瘫,古时候叫偏枯。
“瘫” 是现象,“枯” 是本质,肢体瘫的原因是内脏枯。要治疗中风的根本在于补经络之元气,使其不“枯”。
中风症状:轻则嘴歪眼斜,重则半身不遂,彻底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吃喝拉撒全都要人照顾
黄元御在他的代表作《四圣心源》当中,专门写了一篇《中风根源》,详细剖析了中风的病理病因,还留下了治疗的方子。
书中原文摘录:
脏腑者,肢节之根本,肢节者,脏腑之枝叶。根本既拔,枝叶必瘁。非尽关风邪之为害也。风者,百病之长,变无常态,实以病家本气之不一。因人而变,而风未尝变。风无刻不扬,人有时而病,风同而人异也。
他说什么意思呢?
大意:脏腑就是树根,四肢是树枝树叶,所以中风,你表面看上去是四肢的问题,它虽然叫做中风,实际上它并不单纯是风在害人呀!风到处都是,每时每刻都有,为什么别人不中风他就中风?是因为他的元气跟别人不风是一样的风,人不是一样的人。
口服方:
左边偏枯:桂枝20克,芍药20克,甘草15克,首乌20克,茯苓20克,砂仁5克。
右边偏枯:黄芪20克,人参20克,甘草15克,茯苓20克,半夏20克,生姜20克
无论左右,摸摸患者的小肚子是不是很凉,如果不凉,用此方就可以了,如果很凉,说明下焦寒重,再加干姜、附子各10克。
熬药方法:冷水三碗把药泡一小时后武火烧开,换文火慢熬至一碗。药汤倒出来,药渣添水再煎,反复三次,得三碗药汤。扔掉药渣,三碗药汤合在一处,继续熬至大半碗,趁热服用。
熨药方:
左边偏枯:
右边偏枯:
黄芪、茯苓、生姜、附子
都是四味药,等量,研成末用布包起来,微波炉打热,熨烫患处关节。三四次后药味减弱就换新的(不要怕浪费)。一直熨到患者发出一身很黏的臭汗,基本就好了。
这个方子我曾给患者用过多次,内外夹攻,喝完汤药就开始熨,效果立竿见影。有几次熨完药患者立马就能起身走路、胳膊、手指伸缩自如,真可以称得上功效惊人。
可惜,患病时间越长,这个方子的效果就越低,三个月后就完全无效了。我经常在想,如果这个方子能人人都知道,得了中风马上都能用上,咱们生活中可能就没有那么多生不如死的中风后遗症患者了。
大家看到这个方子的时候,可能会觉得奇怪,只听说过用药按时令的,没听说过治病还分左右的。
正如黄元御所说,风到处都有,为什么张三不中风李四就中风?最大的区别还是自身的元气。元气不足,则五脏皆虚。
以前咱们讲过肺宣卫气,肺气不足,卫气就不固,风寒湿邪就要入侵,这是一切疾病的基础。一旦风寒湿邪侵入到肝,肝主筋,就会发生肢体痉挛、蜷曲伸不直、麻痹无知觉的症状。如果被湿邪侵害了脾胃,胃气被堵降不下去,就要神智不清,如果被邪气堵了心肺之间的通道,人就会痴呆、失声。
黄元御的方子为什么要分左右?偏枯在左还是在右,他堵塞的位置是不同的。在左说明肝经被堵了,在右说明肺经被堵了。
人所有的元气都来源于脾,而存储的元气都在于肾。脾阳和肾阳同时都送到肝,肝能受到脾和肾两股元气的支持,所以肝经元气缺乏的时候,是不需要用药物补气的,只需补肾健脾,元气自然就来了。所以左边偏枯的方子当中,用了首乌补肾,茯苓健脾,其他的都是疏肝、柔肝、疏通经络,祛风的药。
肺呢?它离脾肾都非常远,元气从脾运化出来,被肝用一部分,心用一部分,分给脾胃一部分,这才能到了肺。这个人既然能得中风,说明元气本身就虚弱,经过这么七折八扣,肺能得到的已经微乎其微。所以右边偏枯应该以补气为主,黄芪、人参都是补气用的,茯苓是健脾的,也是间接的补气,而通瘀的药只用半夏一味已经足够了。
这个方子非常突出的表现出黄元御的医学特点,就是那个八字真言:培植中土,扶阳抑阴。两个方子都是以健脾胃、扶正气为主的,祛邪的药,只有一两味,用得也不是很重,他把祛邪的重点放在什么上了?外用的方子,对吧?外用方当中重用附子,以附子的大热祛除局部的寒湿。
最后还要再强调一次,今天介绍的这个方子,能起到多大的效果,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用得早还是晚。
患病当天用、一两天用最好,三五付药即可痊愈。
一个月之内的病,还可以拍胸脯说效果非常好,基本都能恢复正常。
两个月之内的,有效率一半儿,可能还会留点后遗症。
三个月之内,只能说试试,或许还有疗效。如果超出三个月,连试也不用试了,做好打持久战的准备,服用茸杞补肾健脾茶加地龙蛋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