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岁的莉迪亚突然就死在湖里,原因不明。她在家里排行老二,哥哥内斯,已上哈佛大学,妹妹汉娜,还是个小不点。父亲詹姆斯是大学教授,华裔,母亲玛丽琳,美国白人。莉迪亚长得更像母亲,她天资聪颖、美丽善良,是家人的聚焦点。这是小说《无声告白》的背景交代,这样一个可爱的孩子,究竟是谁杀死了她?
心理学中对自我的评价体系有内外之分。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他们有发自内心的强大动力,对别人的评价不大在乎。
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对别人的评价特别在乎,他们把他人认可当做动力,在做事情时,首先考虑外部因素,容易忽略自己的感觉,而更多使用头脑层面的思考。这种评价体系,常见于下级和领导的关系,学生和老师的关系,孩子和家长的关系。
莉迪亚就是使用外部评价体系的人,她的母亲玛丽琳从小学习就出类拔萃,一心想当医生,后来认识其父詹姆斯,结婚生子,最后成为养育三子的家庭主妇。玛丽琳的医生梦没能实现,于是就鼓励莉迪亚去努力完成。同样的,詹姆斯因为是华裔,所以一直感到受主流社会排挤,他希望女儿更多社交,真正融入白人社会,把他的理想变为现实。
莉迪亚从小到大就不断地去实现父母的要求,可是逐渐地随着学习难度的增加,社交能力的有限,她已不能够完美满足父母的期待了,于是她开始考试作弊,开始虚假社交,她整个人越来越矛盾。心理学研究发现,父母强加自己的意志在孩子身上,会破坏了孩子的感觉,也破坏了孩子和事物直接建立关系的能力。这样的结果是,孩子发现无法建立和外界的二元关系,就会退缩到一元的自我世界封闭自己。
接下来发生的几件事让莉迪亚陷入崩溃,一向理解她的哥哥考上哈佛离去,刚刚感觉关系不错的男友居然是gay,发现父亲和助教关系暧昧,以及母亲无休止的期待,最后连一次普通的驾照考试都失败。当莉迪亚在一元世界里找不到出路,她面临的选择就变成了毁灭自己。
我在想如果莉迪亚是使用内部评价体系的人,那么她一定不会死,她会遵从内心的感受,和父母主动交流自己的想法,她会找到自己喜爱的东西,享受它并把它变成自己的优势。这些让她真正快乐的一切将成为她的动力。
对于一个具体的人,外部评价体系当然也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外部评价体系的话,就意味着一个人会失去现实检验能力。只是对于莉迪亚,她更需要内部评价体系的动力,而非外部评价体系的压力。
在放开二胎政策的中国,《无声告白》这本书对于多子女的心理教育,无疑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家庭教育需要合理施展权威期待(有权力,有威望,有资源的那一方对弱势一方有强有力的影响力),被期待者也需要建立完善内部评价体系,构建积极的与世界相处的二元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