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外语和母语学习

8月下旬,全身心地看剧,10天时间看完了58集。 一个是配合自己这一两年在看的晚清和民国史,因为这剧虽然被人诟病很多,但也算是全景式提到了晚清到民国初年的大事,说起来也算是很深的传统思维和情感培养吧,二也是更深看看好的导演好的演员的作品轻松学习吧。 也 以至于后面几天,看到九三阅兵及苏超南通对苏州对开场的《歌唱祖国》,这一百多年来这个民族经历的种种,那些热血的人的尝试和努力,那些逝去和牺牲,会情不自禁地感慨,心潮澎湃。我也还是真的很感性。

这个月第一天,壶老师去女儿家上岗。这是他第二年上岗生活的第一天。

回望一下,这一年来我的生活一直处在探索和调整状态,没有真正专心做什么,外出游玩和朋友聚会,用心陪家人,看人看史看景。左右摇摆,没设立目标,慢慢建立自己真实的老年生活的秩序感, 修正自己的个性不足。

我也曾短暂因公因私居住在不同城市,最长3个月,在北京修订教材和写教辅。

在昆明父母家照顾陪伴生病的父亲母亲的时候,常常是内心伤痛无暇顾上其他。母亲曾因为腿伤在原43总院住院,那种照顾虽然是奔波的,但不像我去照顾父亲的时候那样绝望和无助。而现在这种移居生活有欣喜也有我想要的安静,但就目标感来说也是杂乱和松弛的, 啥才是我想要的呢?

自己的中文学得也不够好, 特别是写作方面,包括文学的积累和深度都不够的, 但毕竟母语还算流畅和自如。

而英语呢, 对我来说一直是门工具语言, 特别是长期教初中, 表达和积累都下滑。虽然在工作中有意识坚持保持性学习,但功效不够好, 是“浸泡”和“使用”得不够。

外语学习的目的,我设定的目标是能流利表达,和这门语言使用者建立联结,不费力地获取最原汁原味的知识和信息和沟通的即时乐趣。 用英语“玩”的世界的过程中,自然而然顺畅的表达。这个目的在我面对12岁的女儿的英语学习的时候我就思考并确定了。 我坚信考分仅仅是个附属成果,要让她在学习过程中更多的是体会到使用的快乐。 

面对12岁的零基础学生, 智力和中文基础都在一定水平上,“教”也是最直接的方式,我用的是当时的初中教材和《新概念英语1》,但更重要的是“设计”一个语言生态系统。

这个系统遵循三个核心点:稀缺、需求和内驱力。

一:制造“稀缺”,语言即身份

我除了给她上基础的课,更多的是在去接她的公交车上,用英语和她进行日常对话,介绍她看原版电影,介绍大学计算机老师教她动画设计,让工科男老师引导她看到更大的技术世界,逛英语聊天室,参加小型和大型的学校和社会英语活动:表演,演讲和考试(国内考级:初中三级,高二四六级和托福)。人多的场合她要和我说悄悄话自然而然就用英语,这种设计,很多不是我要求她, 而是我顺应她,她逐步形成了一个观念:语言,是我的身份认同,是情感联结,是打开不同世界大门的钥匙。

真实的教伴随真实的人的成长, 是“设计”,更是顺应,甚至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成长。很快我就被我学生超越。

二:创造“真实需求”,语言即工具

看无数个真实的例子,能真实交流的语言,用来考试,高分也通常不是问题,女儿在高二的时候,第一次去考托福就考了99分,你懂的,在衡阳这样的内地小城市, 高二升级高三的过程中,她几乎无暇专门准备考托福,只能在晚上做几套真题,熟悉一下考试模式,短短20天就匆忙上考场。

语法和单词都很重要,甚至很多人考试也很高分,但不能使用语言来真实的交流。

为什么?

因为他们没有使用语言的动机和机会。

我的做法是,让她有“真实需求”,赞同和支持她自己创造需求和机会。

受限于那时候我个性和底层思维的局限性,我的方式还是很少的,但我注重观察她的兴趣,鼓励她做自己喜欢的事,她初中时候痴迷的是布朗尼小甜甜, 不用教的, 她会有她的路径链接到她的“星”。

在国外旅行时,体会到一个真实的地方不说普通话也不说英语,但菜单上还是有英语和法文,也有很多时候可以用英语来替代当地语言。

她学英语一年后,我安排大学里的年轻美国外教一起来我们家玩,在这种互动中,大家交流文化和社会,英语不再是书本上的字符,而是获得乐趣的工具。当语言成为她解决问题、获取乐趣的工具时,任何学习障碍都会变得微不足道。

三:习得和学得并进,强调内驱动力

外语学习理论很多, “习得”很重要,但好的“学得”也是必要,重点的是人是活的,她会调整她的学习方式,根据她的需求来选择方式,和不同文化的朋友一起玩耍和链接。这些过程看似没有目的,却在她的头脑中建立了强大的语言神经连接。

自己女儿大了之后,我还受邀为一个4岁小朋友“设计”了语言学习的过程。 小宝宝也算学的好,幼儿园阶段就得过省级比赛名次。

但是我从来没有好好地为自己“设计”过。 再好的“设计”也是因人而异的, 现在我,时间也是有,身体在衰老的路上,设立好真实的目的,基于自己的教学理念和路径,给自己一段时间,做点喜欢做的事情吧,希望自己的英语也能真的有进步,变成强大的神经链接,真实使用、思考和情绪表达。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