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板桥镇来客

  徐文缃是一位十八九岁的青年人,他来到青城山下的这个小镇的时候,正是某年春末的黄昏。

  常缨的年纪比如今还要小上两三岁,她还不太会做活计,只是每天在院墙角玩泥沙、逗蚂蚁,陆离来找她玩儿的次数也比现在频繁些。春天的花几乎都开尽了,空气中的慵懒气氛正一丝丝地消散,夏天快到了。伙计何三告假,常缨爹娘去城里进货。黄昏雨幕中的常家茶馆没什么客人,两个孩子正研究着怎么把细竹条编成小小的锅碗瓢盆,正是一幅现世安稳的好光景。

  “哗”的收伞声打破静谧,循声看去,来人是个衣着朴素的小哥,尽管疲惫不堪,仍能看出长相气质颇佳。他抖了抖伞上的雨水,犹豫着是否要将脚下的泥泞带进去。

  “客人请进,要喝什么茶?”常缨周到地招呼着,“小店有西湖龙井、黄山毛峰、蒙顶甘露、碧螺春、老君眉···也有本地产的新茶,还有佐茶的点心。”那小哥这才从容踏进店内,坐在靠近门口的桌前。

  “一壶龙井,”他看了看墙上的招牌,对着陆离继续道,“外加一碟栗子糕。”似乎把陆离当成了店里的小伙计。

  陆离也不恼,示意常缨去后厨拿糕点,自己则去炉子上取水,驾轻就熟地沏了一壶龙井送到桌前:“十文钱,多谢惠顾。”

  年轻人对先收钱的行为倒没什么异议,入乡随俗,付了钱便自斟自饮起来,吃喝完毕之后就撑伞离开,消失在茫茫雨幕中。

  倒是爹娘回来后,给常缨捎来一小包果子,外面裹着木芙蓉花的白色方巾,她一时间爱不释手,直问是从哪儿买的。爹娘告诉她,这是出去进货时,开糕饼铺子的熟人送的,听说花样出自城中有名的布行“一段锦”,是真正的高档货色。

  说到这“一段锦”,就不得不提家境殷实且行事低调的韩掌柜夫妇。韩掌柜单名一个卫,韩夫人也出身于书香世家,听说两人早年无子,曾收养过一个远房亲戚的小女儿,平日里尽心养着,后来亲戚反悔,也就送回去了。

  就在两年前,韩掌柜亲自回老家,风尘仆仆地接回了自己的亲侄子,为的是他能接管产业。虽说这年轻人身体羸弱,一年到头出不得几次门,却对设计纹理、描摹绣样的精细活儿天生在行。韩掌柜听从他的建议,花去大笔银钱请来湘西绣工传授特色绣法,结合独特花样的刺绣锦缎引起达官贵人的追捧,赚得盆满钵满。坊间传言,韩掌柜的侄子就是他们一家的福星,抓住这颗福星,就等于抓住了聚宝盆。

  至于店里来了个不相熟的年轻人的事,爹娘也没太留意。板桥镇虽不比城里富庶,加上近郊乡下还是有不少人口,再者当初韩掌柜就是从外地迁来发了家的,大家对讨生活的外地人其实带着几分猜测,几分感同身受。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