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领域驱动设计》有感

    写完《DDD领域驱动设计初探》后,教主推荐了两本领域驱动设计的书--《领域驱动设计》和《实现领域驱动设计》,我在京东上买了一本电子版的《领域驱动设计》,昨天看了大概十分之一。本来想看完后再这个《再探DDD》的,但我有点迫不及待想写点东西了,因为,我有点看不下去了。

      是这本书写得不好吗?不是,这本书是我看过的技术书籍中写得比较好的一本了,而且,作者所描述的情况与我们实际项目的情况超级吻合,比如“许多复杂项目确实在尝试使用某种形式的领域模型,但是并没有把代码的编写与模型紧密联系起来。这些项目所设计的模型,在项目初期还可能用来做一些探索工作,但是随着项目的进展,这些模型与项目渐行渐远,甚至还会起误导作用。”是不是使你感同身受?觉得:“哇,说得好对,就是这样的,就是这样的”。从而增加了你对这本书的认同感,让你感觉到,作者经历过与我们一样的事情,但是他通过DDD这种方法取得了成功。OK,到这里,我想总结一下我的第一个感悟:“想要打动别人,就要切实站在别人的角度去体会,一旦所说得与别人所感受的产生了共鸣,后面的事情就容易很多了,尤其是在培训中,效果相信会与直入主题的要好很多”。

      既然,这本书这么好,为什么我又看不下去了呢?我在手机上翻了170多页(在我的手机上全书有1430饿多页),我只对两个方面有比较深刻的印象,一个是作者是如何切入到陌生的PCB领域去和这个领域的专家理解其领域逻辑的,另一个就是说,领域模型要成为开发团队的共同语言。这两点都非常的有道理,甚至道理明显得不能再明显,对我而言,作者只需要告诉我这两句话就可以了,或者再举一两个例子说明一下就可以了。但是,他却花费了大量的篇幅来说明第二点,让我觉得不胜其烦。以至于我开始思考为什么?事实上,第二点非常难以做到,想让一个团队都用通用的领域模型语言来沟通、指导编码太困难了,需要改变一大帮人的习惯,这个过程会让很多人觉得不舒服。我判断我们目前是做不到的。作者也仅仅给我们讲了个道理,没有教我们具体怎么做。所以,DDD想要发挥其最大作用,是很不容易的。因此,读这本书,如果能提升自己的设计能力、具备DDD的概念就可以了。至此,我的第二个感悟:“说重点,不要啰哩叭唆,过尤不及”。另外一个,关于DDD的感悟就是,理想很美好,现实很骨感。

        有点啰嗦了,感悟不够深刻,就此打住。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