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段时间,我沉迷于手机的世界——刷公众号、看头条新闻、逛小红书。书,却读得越来越少。时间在指尖无声滑过,内心却越来越空荡。原来,是阅读的缺失让我失去了那份踏实感。碎片化的信息,终究填补不了心灵的空虚。
直到有一天幡然醒悟,我又重新拾起书本,每天抽空静心阅读。指尖摩挲着书页,闻着淡淡的墨香,那种感觉和滑动屏幕截然不同。我读完了林语堂的《苏东坡传》,仿佛穿越千年,与苏东坡在文字中相遇,并写下五篇读书笔记;接着又读完了安·拉莫特的《一只鸟接着一只鸟》,明白了写作如何改变生命、让人生更加丰盈,为此我写了六篇感悟。这两本书看似毫无关联,可当我读完后,却惊讶地发现,拉莫特关于创作的见解,竟与千年前的苏东坡如出一辙。
《苏东坡传》中写道:苏东坡曾力辩文章本身使人感到快乐的力量,就是文学本身的回报。……作者自由创作时能自得其乐,读者阅读时也觉欢喜,文学存在于人间,便大有道理。
《一只鸟接着一只鸟》中则说:写作和阅读减轻了我们的孤独感。它们能为我们的人生增添深度和广度,扩宽视野,滋养心灵。当写作者让我们为其文字所揭示的真相动容,甚至忍不住为自己或人生大笑时,我们也会重拾乐观。
我不知道拉莫特是否读过林语堂的《苏东坡传》——毕竟林语堂这部作品最初是以英文在美国出版的,我们所读的只是译作。但当我发现两位跨越时空、文化迥异的作者竟表达出如此相近的观点时,不禁深深震撼。正如蒙田所说:“真正的智慧,不分时代与国界,总在寂静处彼此呼应。”也许,这正是深度阅读与碎片浏览之间最本质的区别:阅读文学作品时让我们感受到人类精神文明深处的光芒,而后者,往往只留下指间流逝的光影。
阅读不只是信息的获取,更是一场心灵的洗涤。它让我们在喧嚣世界中寻得一方宁静,在别人的思想提升自己的认知。愿我们都能常捧书卷,让文字的光,照亮那些屏幕之外、更辽阔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