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我一个人在北戴河度过。吃完饭后,去街上闲逛,节日的喜庆在城里弥漫,空气里满是大海的味道。一轮圆月高悬,静静地看着世间悲欢。走了一圈,我自觉无聊,回到旅馆,早早地睡了。半夜的时候突然醒来,睡意竟逃得无影无踪,无奈,我拿起了在床边的《挪威的森林》。当读到“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是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一句时,我的心抖了一下,回忆似水蔓延开来。
还记得小时候,太爷去世,我只是觉得家里到处都是人,一切都乱哄哄的。鲁迅先生说,人的悲欢并不相同,我只是觉得他们吵闹。当时,我只知道家里的一位老人再也不会回来了,至于悲伤是没有的。到了高二的时候,一个高三的学生因为网吧包夜,猝死在体育课上。那个学生和我见过几次,我们甚至在一起打过羽毛球。这是我第一次觉得死亡如此之近。苏轼有句诗,人生如逆旅,我亦一行人,似乎古人对生死看得很淡,但是一首《江城子》不也传颂千古吗?看来对于死亡没有人能够彻底看开。高三的时候,楼下超市的老板去世了,留下了一个七八岁的女儿。从初一开始,我几乎每天都会去那个超市买东西,和那个老板非常熟。突然之间,他就去世了,没有丝毫预兆。死亡终归是一件可怕的事,不然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人求长生呢?
对于死亡我真正感觉到锥心之痛是在大一的寒假。我坐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火车才到兰州,在接我回家的车上,我迫不及待地和父母分享大学的趣事。可是,他们只是应着,脸上没有一点笑意。我正觉得奇怪,我爸突然说:“你觉得你爷爷在哪呢?”我答道:“当然是在家里等我了。”可是,心里有些发虚,爷爷到底怎么了?“爷爷去世了,”在开车的舅舅说道。“砰”似乎什么东西碎掉了,像是一滴墨水滴到水里,悲伤的感觉散开,从心里散到全身,脑中里轰鸣着,没有嚎啕大哭,我只是盯着车窗外,但眼前却一片模糊。我爸递给我一块纸,我这才感觉到早已泪流满面。后面发生的事在时间上离我很近,可是却什么也记不清了。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写下这句诗的元稹几年后就与别的女子成婚。晏殊在酒宴上写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种愁不过是闲愁罢了。其实真正的悲痛是无法用文字描绘的,一切词语都显得苍白无力。在此之前,我的潜意识里认为亲人是不会离开的,他们会一直陪伴在自己的身边。至于死亡,不过是一个个故事里人物的结局。可是当爷爷突然离开后,我才感觉到这是一种错觉,死亡其实一直潜伏在身边,一不注意,便将心撕得鲜血淋漓。几乎所有的宗教都会描述人死亡后的场景,我想形成这种惊人统一性的原因是生者为了让自己不至于肝肠寸断,才会想象死者的生活场景,以求得内心的安慰。日本文学有物哀的说法,花草凋零都让人无限感伤,更何况是人的离世呢?
不知不觉,已近天明,早就听闻北戴河鸽子窝的日出是天下一绝,我决定出门去看看。秋天的夜晚冷得彻骨,又加之海风呼啸,气温已至零下。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后,终于太阳在海平面上探出了头,刹那间,天上的云彩被染得火红。只消得几分钟,一轮红日冉冉升起,天地之间像是全新的一般。不知为什么,我突然想起苏子的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江水日夜奔腾,却从来没有干涸,太阳每天落下,但第二天却照常升起。提起死亡,每个人都会感到忧伤,甚至痛彻心扉。可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乘年华。
小林一茶的徘句我知这世界,本如露水般短暂;然而;然而。无奈的事情总是太多,我在乎的人都会一个个的离开,虽然知道流泪没有用,可是我依然会哭泣。每个人的结局都是一样的,但我们还是会奋斗不止。人生的价值就在于此。
踏上归途,火车不断摇晃,每个人都各怀心事,但相同的是对生活的热爱。人生也是一列火车,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有不舍,也该挥手告别,然后在之后的旅途中心怀感恩,高歌一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