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下班后回来,看到一个高高个子的白发老人,佝偻着腰,颤巍巍虚弱的样子,颇有些令人心酸。
一手提一个别人丢掉的藤编椅子,一手拿一些从垃圾桶中捡拾的纸盒子,慢吞吞地走着。
想到家里前一段国庆期间,网购了65×170的大穿衣镜,还有落地台灯,好几个大纸箱子都还没有丢弃。那天让小Z丢,他说下雨,丢了会打湿,等天晴再丢,后来就一直放在那里,拖延症。
当时想叫住给他,一犹豫迟疑间,他就走过去了。后来跟小Z说,还有点懊丧。
不想今天早上,7点半,急着去上班,又见到他在楼下,连忙叫住他。
老人耳聋,说了半天才沟通明白,我说等中午下班后12点半如果他在楼下等就拿给他。看得出面容善良,用土话问我“清早饭后啊还是晌午饭后啊?”待听明白后,还诚恳谦卑地笑着说“你zhen(河南方言:这么)好啊。”
然后我就匆忙吃了一个茶鸡蛋就赶着走了。
听了一上午的英语:“What can we infer from the conversation?" " What's the probable relationship of the two speakers?" 讲了一上午的话,脑袋是木的和懵的。一直觉得讲话是最累人最耗费精力的一件事情,有人说“气多伤身”,说人讲话多出气多不利于养生,古人不是都说过“食不言,寝不语”吗,智慧的古人!
中午吃饭,边吃饭边摆弄手机放空脑袋休息,完了又去买了点水果,不知不觉快到12点,忽然想起还有这件事情,完全忘了,有些自责和愧疚,赶忙往家赶,不知老人还在不在。
回到家楼下,一个黑发的大妈在垃圾桶旁翻检垃圾。这些老人,从那个时代过来,真是无比节俭,上次去我表哥家,别人扔在楼道里的旧拉杆箱,还被我姑姑捡回家,结果又被表哥批评丢出去。
老人果然没有在。
不知他过着怎样的生活。
以前看过三毛写小时候梦想的《拾荒记》,很吸引人,撩得人真有想去捡拾垃圾的冲动啊。可能语言习惯的不同,但是拾荒两个字听起来比捡垃圾多了莫名的浪漫和情调。
以前看过一篇文章,大意是一个人靠着垃圾厂的旧书,苦读获取文凭的故事也是蛮励志。垃圾场有时也是一个有趣的所在啊,前一段流行一种讲“贫穷的有趣细节”的文章,我这么热爱有趣细节,是不是也是一种穷人思维呢。
简书的文章标题都是一窝蜂地雷同,动不动就是“从月入3000到30000,我是怎么做到的”、“××是一种什么体验”、“××后的一个月,我经历了什么”,本来嘛,简书的定位不就是交流故事,沟通想法,文学性不文学性并没考虑太多。
只是记述下一件小事,不知会否无聊和没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