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在世界读书日翻开了王薇华博士《幸福力教育》一书,幸福感跃然纸上。回顾高级课程的三天二晚的线下学习,幸福力觉醒是知识遇见实践,教育便化作照亮家庭的心灯,让我们爱上学习,终身成长。
一、课程余韵:温暖的回忆与思考
2月16日家庭教育指导(积极心理指导)高级4期三天两晚线下课结束后,回程的北京高铁站里,我们临沂市人民医院一行六人捧着临沂带来的煎饼,一边咀嚼着温热的面香,一边热烈讨论着这几天的感受。三个半小时的车程中,指尖在手机屏幕上翻飞,整理新添加的微信好友和定格的笑脸。当指针划过零点一刻踏入家门时,身体明明疲惫不堪,躺到床上却辗转难眠——那些鲜活的场景仍在脑海中循环放映,多巴胺的余波依然在血液里鼓荡。
2月17日看到彭双老师(家庭教育指导教培助理)转发的王莉学姐留言:"我们这些学生从开始陌生戒备,到后来的好朋友,都亲了!"心里顿时暖融融的。接任文艺委员时忐忑不安,班委会发言像摸着石头过河,既为被选作开幕式发言人欣喜,又怕表现不好辜负王凤玲院长。真正走进课堂才发现,那些顾虑都是多余的。发言时同学们热切的眼神,晚会时师生忘情的互动,加微信时簇拥的拥抱,真如王莉学姐所说亲如家人。这些温暖片段像微光照亮了心底,让我对"爱的边界感"有了新体悟。
二、爱的本质:纯粹而无私的给予
爱本是纯粹给予,是心与心的交融,不含任何杂质。自孩子呱呱坠地那刻起,父母之爱便如细流涓涓,绵长不绝。双亲不辞辛劳默默耕耘,只为托起新芽茁壮成长,这份付出不求回报,纯粹而深沉。这般心甘如饴的奉献,恰是爱的本质,闪耀着人性最温暖的光芒。
然而当爱染上交换色彩,边界感便悄然生长。人际往来中,我们常不自觉将爱与得失挂钩。譬如友情里若总单方倾注,对方却只会索取不懂回馈,时日久了,付出者心中难免产生落差,让情谊蒙上阴霾。这时需清醒划界,懂得给予时也需感知对方温度,守护好自己的心田。毕竟良性的关系,该是彼此理解、双向奔赴、相互珍重的。
三、人性之光:爱、美德与创造力
人之所以区别于动物,在于我们拥有爱、美德与创造力。爱,让我们彼此相连,给予生命温暖与意义;美德,指引我们坚守善良与正义,塑造高尚的灵魂;创造力,则推动我们不断进步,为世界增添色彩。在人生的旅程中,将自己化作爱的源泉,享受付出的快乐,无疑是最好的修行。当我们向他人伸出援手,给予关怀与帮助时,内心会涌起一种满足感,这种快乐源于对他人的关爱,也让我们的生命变得更加充实。
“爱”这个字,恰似裹着糖衣的药丸,能予人甜蜜慰藉,亦能化作双刃剑伤人无形,若使用不当,便会伤人伤己。全心付出不计回报时,爱便如春光般温润,让人性生辉;若掺入计较、怨怼、攀比心,爱便腐坏变质。比如在婚姻中,若双方总是计较谁付出得多,谁付出得少,互相抱怨指责,原本美好的爱情便会在争吵与矛盾中消磨殆尽。所以,我们要学会保持爱的纯粹,以一颗宽容、豁达的心去对待他人,才能让爱绽放出它应有的光芒。
对待父母,我们更应秉持这份"傻傻的爱"。父母赐予我们生命,含辛茹苦养育我们成人,这份恩情重如泰山。日常相处时,莫要去计较他们的絮叨叮咛,莫要抱怨他们观念里的"过时"。须知那些唠叨里藏着牵挂,那些"老一套"中沉淀着人生智慧。我们真正要做的,是珍惜这血脉相连的缘分,用心去体会那些藏在柴米油盐里的深情,用陪伴和关怀去回报他们的半生辛劳。
而对于身边一米之内的关系,这份"傻傻的爱"需要多些智慧。若对方懂得珍惜你的善意,能回应以真诚与尊重,那我们不妨继续播撒温暖;但若遇人肆意挥霍你的真心,甚至践踏这份感情,就要学会果断"咔嚓",这是对自我情感的珍视,不让错误的羁绊消耗生命的热情。
四、成长智慧:突破思维茧房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陷入“我以为”的思维定式。我们总是凭借自己的主观想法去判断事物,却忽略了现实的复杂性。比如,我们常因自我设限,遇到事情便本能地说“不”,却未曾尝试去做。然而,很多时候,只要我们勇敢地迈出第一步,试一试,就有可能获得成功。优势品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在生活的磨砺中逐渐培养出来的。每一次克服困难,每一次战胜挫折,都是我们成长的契机,都能让我们的品格更加坚韧。
同时,我们要摒弃“我知道”这种过于自负的心态,遇到事情学会“三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办?这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全面地认识问题,还能引导我们理性思考,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面对他人的吐槽,我们不必过于当真,应着眼于人的主流优点,以更积极的视角看待他人,如此才能营造和谐的人际关系。
五、生命寄语:成为爱的使者
在未来的日子里,愿我们都能以纯粹的爱去对待他人,明确爱的边界,珍惜身边的美好。不被“我以为”我知道”束缚,勇敢尝试,在生活的磨砺中修炼自己的品格。让我们成为爱的使者,传递温暖与善良,在付出与收获中,感受生命的美好,书写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
作者介绍
王XX:家庭教育指导(积极心理指导)初37期中14期高4期学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