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3月8起,我一直在异地工作,与媳妇、女儿聚少离多,互相牵挂着,想念着。
2016年2月16日,媳妇微信“通知”:每晚9:45—10点左右视频聊天,有事请假。这个时间正是正在上高二的女儿下晚自习的时间。
我也想过一周视频一次,算是不谋而合。
我们遵守着,渐渐成了习惯。互相问问身体怎么样,吃得什么,我感觉她们一直在我身边,挺好的。
2016年3月6日,晚9:45多,我们照例开启了视频,媳妇和女儿讨论起微博密码问题,为了安全,媳妇建议不要使用常用密码,女儿觉得无所谓,她俩交互问我:我说得对吧?
我觉得这个没有对错,也不是很重要的事。但我下意识地觉得这个问题类似“亲娘和媳妇同时掉进水中,先救哪个?”一样难以回答。
我说女儿说得对的话,媳妇会生气;说媳妇说得对的话,女儿会不高兴。
我含糊回答了她们俩。
媳妇首先生气:“以后别视频了”,离开电脑视频头所及范围,独自坐在一边看起手机。
女儿在那边跟我说着:妈,这点事就生气了。
媳妇:防人之心不可无,走上社会你就会知道的。
女儿:学校也是社会,她们怎么会猜到我的密码?
说着说着,女儿眼含泪水:没法沟通。撂下这句话后,起身离开电脑。
我只看到家里的沙发和墙壁,没人再和我对话。等待片刻,发几个“?”也没有回应,我只好没说再见就匆匆关机睡觉。
相信大家都建议和被建议过。有的听了,也照做了,也收到了不错的效果;也有的,也只是听了,没打算照做;更多的是不听,更不会照做。
为什么别人不听从你的建议?
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各自的判断和选择,大多人宁可相信自己而不相信建议,听从建议的本身也是她相信自己的判断:你说得是对的。
我觉得建议者只要自己觉着出发点是好的,就用自己认为合适的地点、方式将建议提出来。至于,对方是否听从,那就是对方的选择了。
建议的对错,也许只有实践之后才能验证。
所以,出于善意的建议,对方听从与否,建议者最好尽量不悲不喜。
媳妇:请原谅我,我的回答不是你想要的。明晚我们继续视频聊天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