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
小时候,“在于晨”的具体表现,就是早上不能浪费时间,要“书声朗朗”。中学、中专,每天早上学校要求跑操,班长点名,想睡个懒觉,那是要想很多办法的。读专科时,自己是班长,每天早晨6点钟赶到学校图书馆门前“点操”——所有人到我站的那里划个到,然后,一部分直接去琴房练琴,一部分返回被窝睡回笼觉。工作后,没有任何外来压力要早起,有两三年时间,自己每天早上五六点起床去爬山。之后,读博士期间,在襄阳公园五六点起床跑步,坚持了两年多。杭州工作期间,有一年多每天早晨沿钱塘江跑步。后来,因锻炼膝盖受损,由此不敢再锻炼,也基本不再早起。
二
2016年元旦,到一位信仰基督教的朋友家里吃饭,偶然谈起早起问题,向我推荐了日本作家中岛孝志的《四点起床》,当晚回来,就下载了该著的电子版和脑图笔记大概游览了一遍。当时最激动的地方,是几年前读到一篇讲凌晨四点的哈佛图书馆的文章时,有点不太相信,但《四点起床》中,例举了很多例子,并提供了一些方法,更重要的说了无数好处。而此前不久,我正读过黄帝内经中有关不同时辰人的身体运行的规律,并介绍凌晨五点起床,最符合中医养生理论。所以,《四点起床》就成了我当时下决心早起的药引子。
三
几年前,儿子小,是外无法写作,白天要工作,为了完成博士后出站报告,曾有几个月,每天五点起床写作。出站报告完成后,又恢复了晚起。因此,产生早起冲动时,并没有马上开始早起,而是先从网上搜索能促使坚持下去的办法、工具。现在已经忘记了,是怎么找到的,反正最后使用朝夕日历的早起打卡功能,通过不断的坚持21天早起,从元月3日开始,坚持至今。初用朝夕日历时,参加打卡只有三百多人,今天已经快接近三千人。
四
这二百八十多天以来,有打卡不起床的,也有起床没打卡的,但没有不起床没打卡的情况。
打卡不起床,有几次是在老家过春节,房间很冷,没有暖气,五点钟闹钟一响,爬起来,太冷,抓起手机,关了闹钟,又睡,八点前,起床再打卡。有几次是在宾馆,因为是两人住,闹钟响后,怕影响别人,赶紧关了闹钟,躺在床上打卡,然后看手机,看着看着,又睡着了。
起床没打卡,一次是在国庆节期回老家,手机完全没信号,早起看书,但未能打卡;另有若干次,是将起床时间提前到了四点钟,起床后,洗漱,喝水,然后写作,朝夕日历只能五点打卡,写到五点时,正是状态最好的时候,往往忘了打卡。
五
第一、二、三个21天时,很热衷早起打卡,甚至每天早上打卡时,刻意抢在5:00分打卡,而且打好卡之后,要特意在公众号后台回复”早安“,只为求一张”今日击败99%“的早起卡。所以,前240天,早起打卡一天都没有间断(见封面图片)。后来,因为有一次忘记打卡,从而击毁了连续打卡的成就感,同时因为早起已经基本习惯,甚至每天恰好在闹钟快响之时,就已经醒了,这样对打卡这件事就越来越看淡了。
现在,打卡这件事,已经越来越不是重点,而早起也越来越有了不早起就难受的正面“被迫”意味!
六
为什么这次坚持早起的时间,超过以往任何一次,我觉得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有充分的理论准备和深刻的认识
开始早起之前,《四点起床》、《黄帝内经》及其它相关书籍、文章的阅读,让我对早起有了心理学、生理学和工作学业成长之间的关系,有了不 同于以往的认识。
(二)有较完善的条件保障
夏天早起很方便,天明气清,但在秋冬早起之后,刚出被窝,四五点钟的北方,格外冷。棉裤、棉衣,就成为必备。另外,因为早起的主要任务,就是写作,而全屏写作软件,就是第二个必备——我用的Q10,就是这时开始使用。
(三)收获激励了不断早起
最初早起,没有什么规划,后来,慢慢发现,早起最重要的是,就应该做“不紧急但重要”的事。经过反复思考、参阅各类大牛的说法,确立了坐享(最初我自己称为静坐)与写作两件事。所以,从3月3日开始,早起之后,坐享与写作就成了两个坚持至今的固定日常作业。这两个作业,给自己建立了良好的自信,一方面每天因坐享而不断享受着”充电五分钟,使用两小时“的良好精神状态,另一方面,四十几万字的文字,让我充满了成就感。这种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因写作产生的成就感,反过程激励了我不断去早起。